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醫療津貼|2023醫療津貼一覽 合資格可月領$3000【附申請資格+方法】

關愛基金就醫療、教育、福利、民政及房屋等範疇,先後推出59個援助項目,惠及多個不同群組,包括兒童、長者、殘疾人士、病人、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等。《晴報》就整合了幾個醫療援助項目,受惠對象除了長者和病患,還包括護老者、殘疾人士照顧者等。

1. 長者牙科服務資助

符合資格的長者除可獲免費鑲配活動假牙及接受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包括口腔檢查、洗牙、補牙、脫牙及X光檢查外,還可在擴展項目下接受新加入的免費牙科診療分項,包括移除牙橋或牙冠和根管治療(杜牙根)服務。

申請資格:

  • 最近連續3個月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長者;或正接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或「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及繳付第一級別或第二級別收費的長者,而又並非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助人;
  • 從未受惠於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項目;或75歲或以上於5年前或更早之前在項目下曾接受牙科服務的長者(只適用於「第二次服務的申請人」);
  • 從未受惠於衞生署的「長者牙科外展服務計劃」;
  • 已失去全部或部分牙齒或患有牙疾,及獲評估為需要並適合接受鑲活動假牙及其他相關的牙科診療服務

申請方法:

  1. 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長者須親身前往參與本項目的地區服務單位申請
  2. 正使用家居照顧服務的合資格長者,可聯絡所屬服務隊安排申請

2. 護老者津貼

今年10月起,「護老者津貼」計劃恆常化,津貼額每月增至3,000元,旨在補貼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護理需要的長者可在護老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安老。

申請資格

  • 受照顧長者,須居於香港及經社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的「長者健康及家居護理評估」2.0評定為身體機能有中度或嚴重缺損;或經「interRAITM 家居照顧」9.3版本評估,仍在中央輪候冊輪候資助長期護理服務(即院舍照顧服務及/或社區照顧服務);
  • 在申請及領取津貼期間,受照顧長者須居於社區及沒有使用任何院舍照顧服務;
  • 護老者須有能力承擔照顧的責任,並為受照顧長者每月提供不少於80小時的照顧時數;如照顧超過1名符合上述條件的長者,則須每月提供合共不少於120小時的照顧時數;
  • 護老者須為本港居民及居於香港,並與受照顧長者沒有任何形式的僱傭關係;
  • 護老者須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或以照顧同一名長者申領基金下「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生活津貼;及
  • 護老者須屬低收入家庭,即護老者及與其同住家庭成員的家庭每月入息須不超過相關住戶人數的指定入息上限,資產並不計算在內

申請手續

社署會根據中央輪候冊的資料,向合資格的護老者發出邀請信。

3. 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

今年10月起,「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計劃恆常化,津貼額每月增至3,000元,旨在向低收入家庭的殘疾人士照顧者發放生活津貼,以補助其生活開支,並讓有長期照顧需要的殘疾人士可在照顧者的協助下,得到更適切的照顧及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居住。

申請資格

  • 受照顧的殘疾人士,須居於香港及於2020年3月31日或之前正輪候社署任何一項指定的康復服務或教育局的特殊學校寄宿服務或醫院管理局的療養服務;
  • 在申請及領取津貼期間,受照顧的殘疾人士須居於社區及沒有使用任何院舍照顧/特殊學校寄宿/療養服務;
  • 照顧者須有能力承擔照顧的責任,並為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每月提供不少於80小時的照顧時數;如照顧超過1名符合上述條件的殘疾人士,則須每月提供合共不少於120小時的照顧時數;
  • 照顧者須為本港居民及居於香港,並與受照顧的殘疾人士沒有任何形式的僱傭關係;
  • 照顧者須沒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或以照顧同一名殘疾人士申領基金下「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第4期的生活津貼;及
  • 照顧者須屬低收入家庭,即照顧者及與其同住家庭成員的家庭每月入息須不超過相關住戶人數的指定入息上限,資產並不計算在內

申請手續

社署康復服務中央轉介系統輪候指定的資助住宿照顧服務/日間康復訓練服務、或經由營辦機構輪候指定的社區照顧服務、或輪候教育局的特殊學校寄宿服務或醫院管理局的療養服務的殘疾人士,邀請其照顧者申請參與試驗計劃,邀請信內會夾附申請表。

4. 離院長者支援

關愛基金於2018年2月推出為期3年的「支援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後離院的長者試驗計劃」,支援剛離開公立醫院並需要過渡期護理及支援的長者,為他們提供過渡期社區照顧及支援及/或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讓他們可繼續在熟悉的社區居家安老,減低他們過早長期入住安老院舍的需要。試驗計劃延續推行32個月至2023年9月底。

申請資格:

延續試驗計劃於醫管局轄下3個醫院聯網(九龍東、新界東及新界西聯網)的10間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將軍澳醫院、靈實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北區醫院、沙田醫院、大埔醫院、屯門醫院及博愛醫院)推行。

上述醫院的醫護人員會首先為有需要的長者病人作出評估及出院規劃,以便為離院長者規劃合適的護理、康復及照顧支援服務。有需要的長者隨後會轉介到下列相應醫院聯網的過渡期照顧隊:

醫管局醫院聯網過渡期照顧隊
九龍東基督教靈實協會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新界東香港青少年服務處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新界西循道衛理中心營辦的過渡期照顧隊

 

5. 3大醫療援助(資助自費購藥及醫療裝置

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指定的用於介入程序及在體內設置的醫療裝置。

申請資格:

臨床規定

  • 醫療項目:由醫管局醫生根據醫管局現行的臨床指引評定為必需之項目
  • 藥物項目:根據醫管局現行的臨床指引,有關病人的治療計劃必須經由一名指定的醫管局醫生簽發

身分規定

  • 病人必須符合憲報刊登的《醫院管理局條例》訂定的「符合資格人士」身分;或
  • 病人必須為《入境條例》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只適用於「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

經濟狀況規定

  • 病人必須通過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之經濟審查,而有關之經濟審查是以「家庭」為單位計算

申請手續

如病人須支付在醫療過程中所需的特項物品費用/自費藥物,主診醫生會通知病人,並告知相關項目的預計費用。正在接受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的人士,以及表示有困難應付用品開支/自費藥物開支的病人,會經由醫生轉介至醫務社會工作者(醫務社工)評估能否獲得資助。

 

原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87071/%E9%86%AB%E7%99%82%E6%B4%A5%E8%B2%BC-2023%E9%86%AB%E7%99%82%E6%B4%A5%E8%B2%BC%E4%B8%80%E8%A6%BD-%E5%90%88%E8%B3%87%E6%A0%BC%E5%8F%AF%E6%9C%88%E9%A0%98-3000-%E9%99%84%E7%94%B3%E8%AB%8B%E8%B3%87%E6%A0%BC-%E6%96%B9%E6%B3%95

不合法變凶宅? 在家離世誤解多

當我們的生命已到盡頭,是否必須在醫院離世?無可否認,當末期病人的病情起伏不定和缺乏家庭支援,在醫院離世是較合適的,但如果病人的徵狀是可以控制、居住環境許可、護理支援又充足,在熟悉的居家環境裏接受照顧,並與家人度過人生最後的日子,各方面都較醫院愜意。

能夠躺在自己的床上,在家人和摯愛陪伴下離世,相信病人會認同是一件很合意的事;而對於家人來說,毋須面對醫院環境和探訪限制,能夠為摯親提供長時間和親暱的接觸,彈性地安排其他親友探訪和道別,也減省來往醫院和住所的時間,善用寶貴的光陰與摯親相處直至其離世,對大家都是一個較佳的安排。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在醫院離世是必然的,在家離世彷彿是一件天方夜譚的事,鮮有人談及;更甚者,不少人誤以為在家離世是不合法的,一旦有人在家中死亡,家人必須報警處理,而死者遺體亦需要進行解剖,居住的單位更會變成凶宅,可見市民大眾對在家離世仍然存在誤解。

闡釋法例 多方入手釋疑慮

在香港,在家離世是合法的,相關法例規定:1.病人在家離世前14天內曾經接受醫生的診治;2.病人在家離世後必須由醫生證實死於自然,並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3.病人在家離世後24小時內,家屬帶同醫生簽署的文件到生死註冊處辦理手續,領取「死亡證」及「死亡登記證明書(容許遺體運送)」,隨後便可以聯絡殯儀公司,安排遺體運送和安放事宜;4.病人在家離世後48小時內,遺體被安排存放在合法停屍間。

屬於自然死亡的個案,經醫生證實死亡和死因並無可疑,遺體是不需要進行解剖;相反,屬於非自然死亡、死因不明、離世後沒有醫生替其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進入醫院24小時內死亡的個案,必須經相關的醫生或警務人員向死因裁判官報告,並進行調查,找出死因。

另外,死於自然的人士即使在家離世,由於他們並非死於非命,不用擔心其居住的單位會變成凶宅,或物業價值受到影響。

如病人選擇在家離世,家人也表示支持,應該與醫護人員商量,決定醫療護理方案,安排家訪,繼而獲得護理及實務等多方面的上門支援。一些非政府機構和私人組織皆有提供相關支援及資訊,相關政府部門也為死者親屬提供多項服務,例如死亡登記、火葬及土葬的安排、撒放骨灰、喪親支援及追思服務等。

在家離世是合法,相關法例上的要求亦簡單,但公眾並不知道這是一個可行的選擇,所以每年個案不多。直至近年因疫情及防疫政策,公立醫院病房曾經一度謝絕探訪,即使有恩恤探訪安排和後期的放寬探訪安排,探訪者仍需要符合疫苗接種和檢測要求,以及面對人數和時間的探訪限制。有些末期病人恐怕自己最終躺在醫院病床上孤單離世,希望摯親陪伴自己走最後一程,考慮在家離世。

但是從客觀的角度,安排在家離世,對照顧者有一定程度的壓力。病人和家屬考慮在家離世,通常在迫切的情況下發生,因病人剩下的日子有限,加上大家對此認識不多,若然家人對這個安排不能達致共識,一定會感到十分徬徨,不知所措。而且,家人在家照顧摯親由患病晚期直至離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需要安排24小時的貼身照顧,往住會缺乏信心和感到莫大的壓力;面對病人情況日漸轉差,會感到自責;面對病人瀕臨死亡的徵狀,更會不知所措,他們極需要充分準備和支援。

推公眾教育 培訓健康義工

支援在家離世,可以從公眾教育、臨終服務發展、人才培訓及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可以考慮把這課題納入學校課程或教學活動中,醫療機構和組織可以提供相關資訊,亦可提供討論平台,讓大眾市民對在家離世有更多認識。若然有更多機構能夠提供在家離世的上門家居護理支援,並增加人才培訓,這當然是理想的事。上屆政府(食物及衞生局)於2020年發出立法建議文件,並於其後擬定條例草案擬稿,建議修訂《死因裁判官條例》的條文,容許患有末期病患的安老院長者,如果在離世前14天內曾經接受醫生的診治,並於離世後由醫生證實是死於自然,便毋須向死因裁判官報告其死亡。若然修訂成功,居住在安老院人士便有更大空間考慮在安老院離世。

筆者早於2014年開始大規模培訓健康義工,為社區中有特別健康需要的人士提供健康支援和照顧;更於2022年開始在培訓課程加入照顧晚期人士的內容,加強健康義工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技巧,為社區內選擇在家離世的人士提供適時的支援,陪着他們走過人生的最後一程。若然這類型的培訓能夠得到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和支持,必定會令更多市民受惠。

撰文 : 李燕瓊 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副院長(學與教)暨教授

 

原文: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474609/%E4%B8%8D%E5%90%88%E6%B3%95%E8%AE%8A%E5%87%B6%E5%AE%85%EF%BC%9F%20%E5%9C%A8%E5%AE%B6%E9%9B%A2%E4%B8%96%E8%AA%A4%E8%A7%A3%E5%A4%9A

【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明報專訊】我太太好友的媽媽周伯母,在2015年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表明「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心口,不要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去年底她感染新冠送院,當刻因為不能進食,沒有小便,醫生建議插胃喉及尿喉,家人卻猶豫了,是否要執行預設醫療指示?(編者按:周伯母的丈夫,因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走得辛苦……周伯母遂想在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子女以後為此而為難。

清醒時簽妥預設醫療指示 列明不搶救、不插胃喉、不吊呼吸機

預早安排——預設醫療指示是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依照當事人意願執行,生死兩相安。(設計圖片,in-future@iStockphoto)
去年聖誕後,周伯母在家安詳離世。安息禮拜在灣仔一間教堂舉行,太太和我均有出席。來參加的,差不多全是她的後輩,濟濟一堂。追思會由觀看周伯母一些生活照開始,從她的婚紗照直至抱着小狗在聖誕樹前所拍的近照止,氣氛溫馨。各人都好像能在懷念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生命真能影響生命,周伯母總能發放堅忍守護的能量,她慈祥體諒,我們曾深受她的影響。

太太的悼文有以下一段:「Auntie,感恩有您。您讓我們感受到尊重及信任。您給我們示範什麼是包容體諒、愛及信心。我們一路走過來,獲得您無限量的啟發和支持。Auntie,因為您,我們變得更好。因為您,我們懂得被信任的力量。有您真好。謝謝您及懷念您呢!」

目睹丈夫「走得好辛苦」 免子女爭拗

2015年夏天,正當我從醫管局轉往私家執業時,周伯母特意約我與妻子晚膳。甫坐下,老人家便開口道:「福哥,我有一請求,希望你能替我辦到。」

周伯母的請求,原來只是替她簽妥一份預設醫療指示。莫說是一個這麼簡單的要求,就算是更艱巨的,若我能力所及都一定答應。但是當時我有些疑惑,問道:「伯母,你身體很好啊,何解現在這般着緊,要盡快簽妥預設醫療指示呢?」

周伯母回應說:「我見過鬼怕黑啊!好想自己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仔女以後因我而為難。我目睹我先生,即你的世伯,走得好辛苦。他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日日眼睜睜,有一啖、無一啖的喘着。我好不忍啊!」

拒裝心臟起搏器 順其自然

「人始終會老,會病,會死。我可能也會中風,或者失智、失能,變成癡呆,再沒有表達能力。所以,我要趁今日仍然清醒自主,好好交代一切。免得有朝一日病到末期,所謂死到臨頭,大家因為我而爭持,不知道我的心意而『估估吓』,阿女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急救媽媽,不可以眼白白看着她死亡』,阿仔卻說『阿媽吊命吊得辛苦,不要幫她插胃喉、縛住對手』。大家的意見難免有分歧,所以今日請你來,希望能夠在我兒子、新抱、女兒、女婿、兩個孫女及孫女婿面前,講清楚我的意願。」

我不得不佩服周伯母,她雖80多歲高齡,頭腦仍然如此清晰。她永遠都這麼沉着,有遠見及為至愛們着想。事實上,我曾見過不少兄弟姊妹,為着父母親晚晴照顧的安排而爭持不下。家人缺乏共識往往是晚晴照顧大忌,這會造成更大的傷痛和遺憾。

周伯母更告訴我們:「我的心臟一向不好。最近,醫生提議安裝心臟起搏器。但是所謂『生有時、死有命』,如果死亡要來時,強留在世、苟延殘喘,絕非我所願,所以我拒絕了。我還想藉今日說清楚:有朝一日,我的生命到了盡頭,你們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我心口,不要幫我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總之,千萬不要拖着我。福哥,我的意願就是『自然離世,走得安樂』。」

就在當天,周伯母在家人見證下簽妥了預設醫療指示,選擇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記得當晚氣氛輕鬆、踏實;尤其周伯母,好像放下心頭的一塊頑石。

轉眼間就是7年多,在這期間,周伯母身體逐漸退化變差,心律不正常是老問題,她亦曾因患柏金遜症、股骨骨折、膀胱發炎等疾病而留院醫治。但是每一次留院,她都會問:「幾時可以返屋企啊?我不怕死,但怕住醫院。」

染疫入院 插不插喉?

避免爭拗——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晰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避免家人因照顧安排而發生爭執。(parinyabinsuk@iStockphoto)
「屋企」對於周伯母來說,是心寬安樂之所。她三代同堂都居於附近相連單位,在家就可見到女兒、孫兒,甚至小曾孫們,兒孫滿堂的鬧哄哄生活實在難得。除此之外,她也有自家生活情趣,每天由家傭推着她和小狗一齊到附近公園,享受戶外的空氣、曬太陽、看花草、聽鳥聲。所以,她常說:「在家就是福氣。」不過,縱使我們有多願意留在家裏,有時也免不了要入院。2021年尾,周伯母因為是新冠病毒密切接觸者,被送往隔離中心。到了2022年11月,她亦被感染,確診後因發燒氣促、血氧急降,被急送醫院。

當然,在防疫期間入院,家人不得陪伴探望,病人一切消息及病况都只能倚賴院方通知。入院不久,家人接獲通知:「婆婆不能飲水,無法食藥,亦沒有小便。所以,醫生要為她插胃喉餵藥,亦要插尿喉放小便。」

「福哥,媽媽一早簽了預設醫療指示,講明不插胃喉。現在怎麼辦?」老朋友立即致電給我。

是的,周伯母確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說明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但關鍵是:伯母現在並非生命末期,只是不能以口服藥,如果透過胃喉可以治癒病情的話,醫治是必須的。當情况好轉,她能夠自己進食時,我們便必須替病人移除胃喉。

胃喉果然收到效果。不到1星期,醫院便通知周伯母的病毒含量降至安全水平,血氧含量亦大致正常。我們即時向醫院申請周伯母回家治療。醫院最終亦批准,但病人仍須隔離多7天及在家處理胃喉及尿喉。

老人家也實在爭氣,返家不到3天已可以自己進食。我替她移除了胃喉。再過兩天,連尿喉也甩掉。在家的生活復常後,她更能和小狗一起逛公園。

怎知好景不常,聖誕日剛過,我又收到電話:「福哥,阿媽突然氣喘,不能吞嚥,血氧又好低。怎麼辦?要打999送她入醫院嗎?」

在家寧養 彌留有至愛相伴

我立即趕往周家,今次周伯母的情况不大樂觀。她的心臟嚴重衰竭,肺部積水導致呼吸困難。雖然她的新冠病毒治好了,但是曾經引致血氧不足而影響到心臟加速衰竭,可說到了末期。

我們知道她的病情已不能逆轉。大家決定尊重老人家意願,不作任何徒勞的搶救。周伯母並沒有送往急症室,選擇在家寧養。在彌留的日子內她一直由至愛的家人陪伴,除了女兒、兒子、媳婦、女婿、孫女之外,她最鍾愛的小狗Maru更無時無刻依伴在旁。

周伯母在身體還是健康、頭腦依然精靈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讓兒孫及早知道她的看法及意願。她正式簽妥預設醫療指示,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有了此依歸,家人便可在她生命末期時放心執行她的意願,生死兩相安。

大家對周伯母的離去雖是極度不捨,但知道她了無牽掛、無憾無痛、心願所及、含笑而終時,我們真是感恩。周伯母對生死的看法前瞻而透徹,以生命驗證生命教育。我預計預設醫療指示今年立法審議後,社會大眾更能廣泛認知及推動生命的抉擇。能夠依照意願,在家安然離世,確是福分。我相信善心真能積福。伯母,一路好走。

原文: 
https://health.mingpao.com/%E3%80%90%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3%80%91%E8%A1%A8%E6%98%8E%E4%B8%8D%E6%90%B6%E6%95%91-%E4%B8%8D%E6%8F%92%E8%83%83%E5%96%89-%E4%B8%8D%E6%92%B3%E5%BF%83%E5%8F%A3/

【新冠肺炎】疫下查詢「在家安寧」較疫前多1倍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查詢及簽署「預設醫療指示」的人數增多。有老人科專科醫生表示,有健康人士因對接種新冠疫苗存憂慮、怕染疫後離世而提早簽署指示,以防在罹患不可逆轉疾病,例如持續植物人狀況時,可拒絕任何維生治療;另有不少個案亦因為公立醫院、安老院舍等限制探訪問題放棄到醫院接受治療,選擇在人生最終章「在家安寧」。

▲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養和醫院提供圖片)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表示,以往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多數為有末期疾病、或患有不可逆轉疾病的患者,有關人士亦可同時簽署「不作心肺復甦術」,預先指明如出現心跳停止時不作心肺復甦術。而自疫情出現,有10至20多名健康的中年人士,因對怕疫苗的副作用和染疫後離世而提早簽署指示,即一旦出現末期病情等情況,可拒絕維持生命的治療。

他指出,養和醫院自2015年起至今,曾為60名病人提供「在家安寧」的服務,惟在疫情之下,公立醫院、安老院舍等設探訪限制,院方在2020年接獲的有關查詢亦較疫情前增多一倍。

梁萬福又難忘一名患有呼吸性疾病的90多歲婆婆的個案,她去年曾因肚痛而入住公立醫院,出院後再因呼吸系統疾病,需到私家醫院接受檢查及治療,惟因婆婆惦記同為90多歲的老伴,亦不想對方因曾外出而增加染疫風險,故向女兒表達想留家治療的心願,在家使用正壓呼吸器以紓緩呼吸困難的症狀,不打算入醫院,亦接受及期望在熟悉地方度過最後時光,及後因病情惡化,她最終在十多名親友倍伴下,安然在家離世。

他表示,「在家安寧」必定是患者與家人的共識下才能圓滿達成,而及早規劃亦可以免爭拗,並為患者作最好的安排及準備。他又直言不少人對「在家安寧」存有誤解,以為病人離世後需要報警處理,而住所亦會變成「凶宅」等。

他解釋指,根據香港法例訂明,醫生須在病人離世前14天內與病人見面,並其離世後24小時內上門證實屬自然死亡,方可為死者發死因醫學證明書,而家屬只要按病人意願預先安排喪禮及殯儀事宜即可,毋須報警,而遺體亦毋須解剖。至於「凶宅」是主要針對死於非命,即是他殺或自殺個案,而大部分年過80的長者能在家中自然死亡,不會構成凶宅因素。

梁萬福指出,由於港府仍未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有不少醫生處理在家離世時,會較為謹慎或擔心有法律後果。他期望有關立例可在2022至23年呈交立法會審議,目標下年可以立法;另盼在「在家安寧」方面可以有更加多的公私營合作,讓有意「在家安寧」的患者可得到私院提供的協助,而私家醫生亦可在基層醫療方面提供有關服務,讓患者可以多一個選擇。

「預設醫療指示」是任何18歲或以上、精神上有能力行事者均可簽署,旨在在罹患末期癌症、持續植物人狀況或出現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等疾病時,可以拒絕維持生命治療,包括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

原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266727/%E3%80%9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3%80%91%E7%96%AB%E4%B8%8B%E6%9F%A5%E8%A9%A2%E3%80%8C%E5%9C%A8%E5%AE%B6%E5%AE%89%E5%AF%A7%E3%80%8D%E8%BC%83%E7%96%AB%E5%89%8D%E5%A4%9A1%E5%80%8D%E3%80%80%E5%81%A5%E5%BA%B7%E4%BA%BA%E5%A3%AB%E5%B0%8D%E7%96%AB%E8%8B%97%E5%AD%98%E7%96%91%E6%8F%90%E6%97%A9%E7%B0%BD%E3%80%8C%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3%80%8D

 

【平民心理學】長者怕寂寞

疫情又在惡化,作為長者中心社工的筆者,又再準備面對中心隨時被要求暫停非緊急服務的局面了,長者又要準備捱悶了。活動對長者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在疫情初期時,不少年輕人批評長者在疫情下堅持去晨運,又去飲早茶,增加傳播病毒風險。事實上,以現時的情況,許多長者已經減低了出外活動,因為他們都知道長者感染了這種病毒後的死亡風險較高。

其實不少人會批評,為甚麼長者們堅持去晨運或飲早茶?在家煮早餐不行嗎?也不是不行的,但他們會感到十分痛苦。在最近疫情開始緩和的時候,中心的各種活動重開,不少長者立即回來参加活動。才兩個多月不見,長者的容貌就顯得相當憔悴,筆者在對話中評估他們的情緒狀況,就發現不少長者浮現焦慮症的症狀。

就如早前的文章中分享,長者在退休後,失去了往日的家庭責任,或從工作中獲得的身份和地位,加上長者還得需面對身體健康和機能開始退化,難免會出現擔心的問題。當擔心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頻密和嚴重的話,就會增加出現焦慮的情況,當焦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就會變為焦慮症了。

當負面情緒還未到達情緒病的時候,當然就不用治療,但不代表不需要處理。處理情緒的方法有許多種,其中一種是親人和朋友的支援。就好像青年人一樣,在受到壓力的時候,都會希望找朋友和你分憂。長者和青年人一樣,他們都需要社交上的支援。

在中心裏,有幾位被筆者把名字放進了情緒問題觀察名單的長者,最近都未被我邀約傾談的原因,正是他們擁有非常有幫助的情緒支援社交圈子。他們來参加活動,與老友相聚,外出飲早茶或下午茶,心情便立即回復正常或明顯地放下了心裏的擔憂。這是十分健康和有效的減壓方法,可是,如今疫情再度惡化,希望他們能夠頂得住。◇

原文: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1031/7FYGZOLSDNHUJAEOLOHEPB3AIU/?fbclid=IwAR2bbJMHYiDHib_5NiB-9SJpB9uo8kmr7FqQFVJJv3VAJuv9EIUtRZvx8RI&utm_source=whatsapp&utm_medium=messenger&utm_campaign=hkad_article_share&utm_content=share_link

「a家」樂齡科技服務 長者平租輪椅電動牀

(星島日報報道)樂齡科技產品讓長者生活得更安全,照顧者也可方便地照顧長者。社聯第四度舉辦樂齡科技博覽,匯集近一百六十名參展商,並展出五百多款創新的樂齡科技產品,如洗澡機、分藥機及防遊走裝置等,涵蓋不同範疇。社聯本月會推出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有專人按長者身體情況,推薦長者使用合適設備,以合宜價錢一站式租用輪椅和電動牀等設備,費用更包括上門安裝和清潔。社聯又正與港大和中大合作,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

香港社會踏入老年化,長者都希望在居家安老,不想入住老人院,但住家環境未必有設備配合到。社聯本月推出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合宜價錢一站式租用設備,費用更包括上門安裝和清潔。場內就有服務館,展出模擬評估室及輪椅清洗機,讓參加者了解服務。

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表示,取得賽馬會及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撥款資助,推出為期四年的試行計畫,並於沙田及火炭設立教育及設備清洗中心。「有人或者覺得月租數百元不如購買一部輪椅,不過長者身體變化很快,難道三個月後要再購入嗎?」她表示,不希望長者因為家中缺乏設施而要入住老人院,也希望做到居家安老。

職員會評估居家安老長者的身體和家中環境,推薦合適租用的產品。計畫項目主任馬嘉欣表示,評估租用家庭的收入和相關貨品的售價,每個租用項目都有不同價錢,費用會包括上門評估和安裝等。他們列舉其中一個收費,月入六至七萬的三至四人家庭,每月可用一百五十元月費租用有特別功能的輪椅。她介紹從日本引入可褶式洗澡椅,適合香港細小的家中環境,椅子有中空位置,方便長者自行清潔下體。

中心只會出租用品,所有物品出租前後都會大清洗,由於技術人員未能到港安裝五部清洗機器,暫時可租用的包括輪椅和助行器具。計畫暫時先針對居住沙田區的長者,預計有二千五百個家庭受惠。

有參展商就展示手眼協調訓練系統,以容易安裝的LED燈顯示屏,放置在不同高度角度位置,顯示不同顏色和字母,透過凌空虛拍,訓練長者或殘疾人士的肌肉、認知和靈敏度,系統會記錄玩家的反應時間。即使長者手腳未必能靈活活動,也可使用輔助儀器。

香港有不少吞嚥障礙患者,不過香港並不像日本等地,有軟餐標準或指引,社聯就正與港大和中大合作研究,預計明年第三季,為患者、照顧者及業界推出照護食標準指引,將包括標準級別對照表,方便對應其他地方的軟餐標準。

     原文:          https://www.singtao.ca/4616984/2020-11-20/post-%e3%80%8ca%e5%ae%b6%e3%80%8d%e6%a8%82%e9%bd%a1%e7%a7%91%e6%8a%80%e6%9c%8d%e5%8b%99-%e9%95%b7%e8%80%85%e5%b9%b3%e7%a7%9f%e8%bc%aa%e6%a4%85%e9%9b%bb%e5%8b%95%e7%89%80/

 

醫健:醫健寶庫:預設醫療指示 最後旅程及早打算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對於很多人來說,為孩子的誕生早早作好準備是平常不過,但是為人生的最後一趟旅程預早籌謀,卻不常見。這有可能是出於文化禁忌,死亡是諱忌的話題,亦可能是因為欠缺相關知識和理解,不懂得應該做些甚麼安排,也不明白當中的重要性。

預早為人生的「最後旅程」作出安排,意義在於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維持他們的尊嚴。今天醫學昌明,即使是晚期病人,在醫療儀器的協助下,生命仍可得以維持,但代價則可能是飽受痛苦和不堪承受的生活品質。

事實上每個人均可以對於自己特定的維生治療表態,然而,有時卻因為病情過重,神志不清之時,無法與醫護人員溝通、交代想法。所以,當病人的意識還是清醒的時候,便應考慮給予家人指示。如果病人能夠預早表達自己對於維生治療選項的看法,既可減輕家人的心理負擔,亦可讓醫護人員知道,在甚麼情況下提供最能尊重病人價值觀和目標的治療。

「預設醫療指示」是一種書面陳述,讓清醒的病人,以書面方式表示在病危時拒絕接受某一類的維生治療。食物及衞生局剛完成有關「預設醫療指示」的公眾諮詢,立法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清晰、一致的法律框架,確保病人在臨終前保有自主權。

在訂立「預設醫療指示」之前,晚期病人理應先和家人及醫護人員在治療選項上達成共識。這個過程可經由「預設照顧計劃」進行。「預設照顧計劃」是指晚期病人可預先與家人及醫護人員討論,當他們喪失作出決定的能力時,醫護人員可以安排哪些最適當的治療。「預設照顧計劃」的溝通對象,亦涵蓋精神上無行為能力的成年病人的家人及未成年病人的父母。

欲了解更多資訊,可參加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與香港公共圖書館於11月21日(下周六)合辦的 《醫研薈萃:晚期照顧》網上健康講座。詳情請瀏覽https://medic.hku.hk/en/Knowledge-Exchange/Public-Lecture-Series、或掃描QR-Code進入講座直播網頁、或致電2255 3749查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阮君毓醫生

原文: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201114/00176_065.html?fbclid=IwAR2VnAJosD858wEFvLUcI4YVesW8XeI-xGgX0-_K-TllSfXpuuJyNMScF-k

安老院長者現抗疫疲勞 情緒崩潰 家人只可隔着玻璃探望

武漢肺炎年初爆發至今,政府兩度收緊院舍探訪安排,要求院舍謝絕探訪、限制院友外出,持續逾半年。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形容,措施屬迫不得已的「惡法」,但有安老院舍負責人指,有長者被禁足半年出現抗疫疲勞,情緒崩潰致絕食失眠,體重兩個月內跌10磅。有家屬表示,中風父難抵孤寂要求回家居住,家人卻陷入照顧兩難,唯一可做是隔着玻璃探望,「攞多啲嘢畀佢食,打多幾個電話」,期望社署放寬有限度探訪,在評估院舍運作和疫情風險時取得平衡。

安老院舍7月起失守,成為爆疫重災區。據立法會文件,截至今年10月19日,共175名院友及院舍員工確診,當中29名院友因疫離世。社署先後於2至5月,以及7月至今發出院舍謝絕探訪和限制院友外出的指引。近期本地單日確診數字終於回落至個位數,有院舍家屬希望可盡快恢復探訪。

年屆76歲的李伯4年前中風,因行動不便需入住安老院舍,在禁足令下,只能隔着玻璃與女兒相見。本報記者攝

要見真人只可隔空對話15分鐘

年屆76歲的李伯4年前中風,因行動不便需入住安老院舍,出入都需輪椅代步。女兒李女士說,以往習慣每日定時定候探訪,「幫佢手機叉電,擺好水樽,等佢瞓覺有得飲」,每逢周六、日都會外出逛街飲茶,每月回家一次。但疫情期間父親「被困」,二人只可靠視像通話,要見真人一面,要提早向院舍預約,才可在院舍玻璃門外,隔空對話15分鐘。採訪當天下午,李女士提着外賣點心在院舍門外,等待身穿保護衣的院舍照顧員推着輪椅帶李伯下樓。在職員協助下,李伯花數分鐘後終於撥通電話。李女士捉緊時間,隔着玻璃大聲噓寒問暖,「晏晝食咗咩呀?」、「又唔記得?諗吓啦」、「係咪好凍呀?見你着長袖衫」。但面對連串發問,李伯都不大願意答話,未幾便揮揮手着女兒離開。李女士期望如疫情緩和,社署可盡快放寬措施至有限度探訪。本報記者攝

父親情緒轉差

疫情之下,口罩遮蓋了面部表情,喜惡都只能透過聲音表達。但李女士說,父親性格一向寡言,中風後集中力變弱,尤其不喜歡視像通話,「對住個鏡頭齋講嘢,覺得好無聊」。比起說話,老人家可能更需要陪伴。她說,被禁足多月,父親情緒亦轉差,經常不耐煩,不止一次要求回家,「可能太耐冇出過街,成日吟吟沉沉,話想返屋企住」。但礙於照顧問題,無奈未能答允,只能買外賣食物安撫他,「買多啲點心做下午茶,吓佢」,並多打電話關心。「隔玻璃見好過冇得見,暫時都只可以忍耐。」李女士期望如疫情緩和,社署可盡快放寬措施至有限度探訪,透過限制人流、指定探訪人士控制染疫風險,改善長者生活質素。

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本報記者攝

長者心理健康被影響

保良局轄下安老院舍「樂安居」,負責照顧65歲或以上身體機能中度至嚴重受損長者。其營運經理盧嘉儀指,院舍實施謝絕探訪措施後,連義工探訪和院內集體活動都一律暫停,對長者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不少人陸續出現行為問題。例如,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漫無目的遊走、不願意返回床位,亦有行動不便人士玩弄輪椅安全掣解悶,恐釀成意外。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本報記者攝
盧指,院舍已加派人手巡視各個樓層,除了護理照顧,亦要求職員單對單與長者進行認知訓練,加強互動。萬一有院友出現情緒波動,便須即時安排視像對話,「畀佢見返家人個樣,聽返把聲」。但她直言,長者不太能掌握視像對話的概念,「反而隔住玻璃,真係見到屋企人喺面前,反應會好少少」。

若繼續維持院舍禁足令 勢必觸發更多問題
社署指引容許院舍安排酌情探望,以應對緊急情況。盧指,該院曾有數名長者因不習慣與家人長時間分離,不時鬥氣鬧情緒,「唔肯食嘢、又瞓唔到覺」,體重在兩個月內急跌10磅。她說,遇上極端個案,會酌情安排院友和家人在獨立房間內見面和吃飯,亦會提供香薰治療助眠。院者謝絕探訪逾半年,義工探訪和院內集體活動都一律暫停,長者欲解悶只可進行個人遊戲,例如單人練習乒乓球。本報記者攝
但她認為,如院舍長遠繼續維持禁足令,勢必觸發更多問題。除了令院友和家屬身心折磨,院舍職員工作量持續增加,亦會造成壓力爆煲,「當家屬冇得探訪,佢睇唔到,對院舍一定有猜疑,任何身體不適都會係照顧問題」。她期望社署在評估院舍運作和疫情風險時可取得平衡,在適當的時候放寬有限度探訪。

社署回覆《蘋果》查詢時指,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的發展,適時檢視院舍探訪的安排。

原文:

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1031/7FYGZOLSDNHUJAEOLOHEPB3AIU/?fbclid=IwAR2bbJMHYiDHib_5NiB-9SJpB9uo8kmr7FqQFVJJv3VAJuv9EIUtRZvx8RI&utm_source=whatsapp&utm_medium=messenger&utm_campaign=hkad_article_share&utm_content=share_link

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惡化 九龍東眼科新症最長等3年

醫院管理局在疫情下曾一度停止非緊急服務,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漫長。醫管局公布最新的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眼科及內科輪候情況最嚴峻,當中九龍東聯網的眼科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即逾3年。輪候時間增幅最高的專科則分別為九龍西聯網的眼科,以及港島西聯網的外科。

醫管局每隔3個月公布最新的專科輪候時間,截至上月30日的輪候數字,當中九龍西聯網的眼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增幅最高,由6月30日的91個星期增至107個星期,即病人須等多15個星期才可獲治療。港島西聯網的外科最長輪候時間則增加9個星期,由6月的84個星期增至93個星期。

整體數字中,輪候時間最長的專科仍然是九龍東聯網的眼科,其最長輪候時間達174個星期,較6月時增加兩個星期。其次為九龍東的內科及九龍中的耳鼻喉科,兩者最長均須輪候145個星期。

骨科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亦增加,當中九龍西聯網及港島東聯網均須等多6個月;港島東聯網白內障手術等待時間則由6月的11個月增至12個月。

原文: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01030/bkn-20201030182045968-1030_00822_001.html

院舍禁探訪阻家屬餵食 長者消瘦 七旬翁接認障老伴回家照顧 「一腳踢」辛苦無助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下,老人院普遍禁止探訪以防病毒入侵,但這道「防火牆」亦隔絕平日到院舍親自餵食的家屬,有住院長者因此「無啖好食」,亦有長者長期無法與家人見面,致心情低落,影響食慾。眼見至親漸消瘦,有女兒接年邁母親回家,豈料母親回家後生壓瘡;另有七旬夫不忍七旬的認知障礙妻子疑因院舍餵食不當致肺炎,於是接她回家親自照顧,結果丈夫要獨自打掃,替妻子換片、抹身、餵糊餐,每天忙至凌晨三四時才能入睡。

職員透露只餵7分鐘 醫生稱不理想

院舍禁探訪的副作用漸浮現,公立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鄭戩毅表示,有外展護士發現疫情下,長者不願進食或食量減少而入院的個案較以往多,有老人院職員曾私下向護士透露,每名長者只獲餵食7分鐘,情况較差的長者最多20分鐘,他形容時間「不理想」。

鄭又說,資助院舍禁探訪做法不一,有院舍容許家傭每日探望長者。一名患認知障礙的89歲婆婆原被建議插胃喉,但家傭每日餵食午餐及晚餐,婆婆疫情期間都「食得好」。相反,一名88歲婆婆疫情期間進食量減少三分之一,其女擔心情况一直轉差,遂接母親回家,每日花9小時餵食,但家中沒有氣墊牀,婆婆只能睡沙發,結果回家約一周已出現壓瘡,要重返院舍。

記錄老人院長者體重 醫生:爆疫後漸降
聯合醫院老人科醫生、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表示,過去一直到觀塘老人院診症,不少私營院舍質素參差,膳食不太精美,甚至「難食」。疫情前家屬會送食物到院舍並親自餵食,確保長者吸收足夠營養;另有「行得走得」的長者會外出飲茶等。

馬仲儀每次到老人院都會記錄長者體重,她說自疫情初期,長者體重漸降,至六七月情况明顯,但由於沒全盤分析數據,未知具體跌幅。她曾就長者體重下降向院舍職員查詢原因,但有職員拒答,或「堅稱」食得足夠。

疑院舍餵食不當致婆婆肺炎

除了消瘦,有長者更疑餵食問題致肺炎。年輕時從事電子工程業的陳先生現年77歲,已退休,其75歲妻子以往曾任教師,近年患上認知障礙及不良於行,自五六年前入住津助安老院,月費約3000元。陳說以往每天都會到老人院照顧妻子飲食,她原本體重約52公斤,其後下跌,但都維持40公斤以上;疫情前他一度帶妻子回內地交親戚照顧,多年來一直無大礙。

然而,陳於6月底送妻子返回香港院舍居住並隔離,妻子於10多天後患上肺炎及發燒,入住明愛醫院時體重跌破40公斤,其間要插鼻胃喉補充營養,約10日後出院返回老人院;詎料翌日再因肺炎入院。他引述醫生指妻子因食物「落錯格」導致肺炎,他形容妻子「個肺花晒」,要注射抗生素,又質疑院舍職員餵食不當、餵得快,令食物入錯氣管。

疫情下家屬無法探訪,陳擔心妻子飲食情况持續轉差,故接走妻子回家照顧。他每日打掃,替妻子換片和抹身、洗衣服及買菜等「一腳踢」,中午及晚上給妻子餵糊餐各兩小時,忙到每天凌晨三四時才能入睡。

妻子回家約兩個月,陳說她精神狀態較住院時好得多,但慨嘆自己很辛苦,期望疫情結束後帶妻回內地交親戚照顧。被問到如何長久獨自照顧妻子,他說只能「見步行步」,現坊間上門照顧每小時需400多元,他負擔不了,盼可獲支援。

社署:未發現大批院舍長者體重下降

社署發言人回覆稱,安老院牌照事務處督察會突擊巡查,抽查體重等紀錄以了解護理服務,以及檢視院舍膳食安排,包括餐單、食物分量、種類變化及製作等,以查核院舍有否遵照規定。署方又稱,疫情期間未有發現大批長者體重下降,亦沒收到相關報告。

原文: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01018/s00002/1602958209215/%e9%99%a2%e8%88%8d%e7%a6%81%e6%8e%a2%e8%a8%aa%e9%98%bb%e5%ae%b6%e5%b1%ac%e9%a4%b5%e9%a3%9f-%e9%95%b7%e8%80%85%e6%b6%88%e7%98%a6-%e4%b8%83%e6%97%ac%e7%bf%81%e6%8e%a5%e8%aa%8d%e9%9a%9c%e8%80%81%e4%bc%b4%e5%9b%9e%e5%ae%b6%e7%85%a7%e9%a1%a7-%e3%80%8c%e4%b8%80%e8%85%b3%e8%b8%a2%e3%80%8d%e8%be%9b%e8%8b%a6%e7%84%a1%e5%8a%a9?fbclid=IwAR2ZZS4miKnCR6oYqdYNyyl_tOocPauDBLT34AXDdkJ3HesRs4SacUwaJ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