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伴家人在家寧養 在最熟悉的老家有尊嚴地離去
武漢肺炎疫情持續9個月,醫院和安老院限制探訪,對晚期病人而言,可能臨終也見不到摰親一面。有家屬安排患末期癌症的父親居家寧養,直至離世,家人都一直守護在旁。有社福機構近月接獲在家離世的查詢增多;有學者也預期社區晚期照顧漸成新常態,促政府將服務納入恆常政策,讓臨終病人多一個選擇。
當生命在倒數,你會選擇在甚麼地方度過餘生?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一項調查顯示,若預料在1年內死亡,有58.4%受訪長者選擇在家中接受晚期照顧服務,安老院、護養院或善終機構則有23.7%,選擇醫院只17%;若壽命僅以「日」計算,約33.8%長者選擇留在家中。
林小姐的父親患上末期大腸癌,因年老不宜做手術,加上抗拒住院,試過拔喉,表現失常,「一瞓喺醫院就好緊張」,後來經醫院轉介,安排父親居家寧養,接受紓緩治療,即使在疫情期間,家人也可照料,不受醫院探訪限制。她坦言,以為父親壽命仍有一年半載,沒料到今年3月病情急轉直下,跟家人商討後,決定讓父親在家離世。
「知道爸爸就嚟去,真係唔知點做。」在社工和護士協助下,林小姐聘請家庭醫生上門評估父親病情,並借用維生監察儀器等。她記得父親離世那個下午,陽光透進睡房,伴隨音樂和香薰,護士用棉棒給父親吃了一口最愛的益力多,當移居新加坡的姊姊趕及回家,有輕度腦退化的母親輕輕說了一句:「4個兒女都在這裏了」,父親便安祥辭世,享年90歲。
撫平了情緒,家人和護士為林伯潔淨身體,並開啟冰墊機保持遺體低溫。醫生到場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及「醫學證明書」後,殯儀公司便派靈車接走遺體到殯儀館,一家人在住所樓下揮手告別。
林小姐說,那一幕就像送機,「好似佢去咗第二度更好嘅地方,有新旅程」;最重要是讓父親在最熟悉的老家有尊嚴地離去,「無論係一個儀式、過程,都係好尊重佢」。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1月推出「安寧頌計劃」,加強晚期病人社區照顧服務,截至今年6月,共有4,624名病人及家屬參與,林伯是其一。該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周燕雯引述調查指出,病人參與計劃後3個月,抑鬱及焦慮症狀分別下降49.4%及41.4%,在臨終前6個月,住院日數平均減少9.34日,使用急症室次數也減少0.37次。
聖雅各福群會是計劃協辦機構之一,服務對象是年滿60歲,居於港島、在公立醫院紓緩科或腫瘤科的臨終患者,預期壽命12個月或以下。該會居家寧養服務計劃經理余樂天說,透過跨專業團隊包括社工、護士及照顧者等,為患者及家屬提供不同支援,如接送覆診、借用醫療器材、指導照顧技巧及後事規劃等。他指,疫情期間多了數宗有關在家離世的查詢,但病人或家屬因不同原因而未有落實。
周燕雯也留意到,疫情期間不少家屬在家工作,孫兒也毋須上學,較多時間照顧晚期病人,「多咗長者願意喺家裏面度過佢最後嘅時間」。她指,現時香港晚期寧養照顧仍是醫療主導,家居寧養的比率都低於台灣及新加坡等地,但隨政府完成晚期照顧公眾諮詢,預期社區晚期照顧會漸成新常態,促政府將服務納入恆常政策,讓病人臨終時多一個選擇。
原文: 《疫下伴家人在家寧養 在最熟悉的老家有尊嚴地離去》-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