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宅醫學堂 >> 中醫篇

【中風復健】
中風可用針灸急救、配合中醫治療可免除後遺症

香港冬天天氣比較濕冷,不止長期病患或長者非常擔心中風的問題,不少50歲以下中年因長期應酬抽菸喝酒,加上睡眠不足也隨時有中風的風險。中風帶來的後遺症,包括嚴重的失能,也讓很多人十分害怕。如果錯過最佳的黃金救援3小時時間,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中風後若能施行針灸急救,則可大幅減少後遺症狀。

中風後遺症

中風在現代醫學中又稱腦血管疾病,為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死亡率高於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其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為主症的一種疾病。臨床上將中風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兩大類,中經絡者,病位較淺,病情較輕,一般無神志改變,僅表現為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臟腑病位較深,病情較重,主要表現為神志不清,喁僻不遂( 喁僻: 口眼歪斜,肢體不能隨意運動的症狀。口歪斜而目不能緊合的,稱為“口眼喁斜”若只見口角歪斜的,稱為“口僻”或“口喎”。多由於風痰阻于經絡所致),其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

中風可以分為出血型或是缺血型,一種是血管破裂造成的腦部損害,一種是腦部血管阻塞造成腦部缺血、影響正常功能。而腦細胞的壞死沒有辦法再生,這也是中風為什麼會造成巨大後遺症的原因,而且急救拖得越久、失能情況越嚴重。

中醫對中風觀點

相較於西方科學的微觀角度,中醫是以巨觀角度來看待人體生理病理機制,因此傳統說的「五臟六腑」講的多是「系統」,而不是單指一個「器官」。中醫認為「心」這個臟腑很重要,正所謂「心主血脈」、「心主神志」,意即「心」主宰了心臟的穩定度及血管的品質,也主宰了人的意識,而「神志」是建立在穩定的「血脈」之上。也就是說,心血管的穩定有助於意識的恢復。

中風就是身體的「當機」,無論是血管塞住還是出血都是一種表現,並不是發病的原因,但急救的時候,必須先讓當機的狀態活化,才能爭取急救的時間,把後遺症降到最低。「針灸,是給滿布血管神經的穴道一個刺激,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把中風的原因解決。」

  • 氣滯血瘀型:
    平時講話有氣無力,臉色蒼白,個性溫和、動作慢吞吞。(阻塞型)
  • 肝陽上亢型:
    講話大聲、臉色紅潤、個性急躁、皮膚粗糙。(出血型)

中醫針灸對中風真的對有效嗎?

中醫師︰「通常中風的第1~2天,有中醫協助針灸治療,恢復率可以達到100%,時間也可以比較快,不過這個3個月的例子是最快的。但臨床上我很常看到中風1~2個月後,才來針灸治療,治療要6~12個月,大概可以恢復8~9成,基本別人看不出來的程度。」

西醫的檢測可以幫助了解身體狀況,但目前的復健還沒辦法給中風患者很有效的進步、治療後遺症,如果中西醫願意共同針對中風來研究、治療,效果會是最大的。

針灸在中風治療有兩個部份,一是體針。主要是在肢體上刺激肌肉張力維持平衡,讓肌肉不會張力過大導致攣縮,或是肌肉張力不足而致肌肉無力。

如果在神經復原前,肌肉張力過大或無力,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受損等而影響肢體功能。所以可藉由針灸來讓肌肉可維持部分張力,以減少患者復健的困難度。

另外還有頭皮針。其實頭皮針不只是中醫認為可行,歐美等國家也發現頭皮針有助腦部循環。因為頭皮主掌著很多氣血的循環,中醫改善中風的概念,是要改善腦循環和腦血流量。中風因為腦部受傷,腦發炎、水腫等導致腦部血液循環不佳;頭皮針可以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近一步改善患者的復原速度和血液流量。

總 結

中風急救拖得越久、失能情況越嚴重。所以愈早採取合適方式醫治,就愈早有機會康復。就如同中醫所謂的藉針灸使局部氣場產生變化,改善速度就會加快。臨床上顯示,中醫針灸配合治療中風,患者復原的情況更好也更快。

宅醫學堂 >> 中醫篇

【中風復健】中風復健針灸有法

由翁焯軒註冊中醫師  撰寫

翁焯軒

註冊中醫師
編號008867
專長:皮膚病、眩暈、心血管疾病、脾胃、婦科

中風:中西兩面睇

現代醫學中,中風是由於腦血管出血或栓塞,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的疾病。視乎壞死的部分,患者最常見的中風後遺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肢體麻木、失去表達及理解能力、記憶受損及情緒失控等。

中風在中醫學又名「卒中」,其病早於漢代《黃帝內經》已有提及。現代中醫把中風歸因於「風」、「火」、「痰」、「瘀」四種病理產物上逆腦竅,導致「神機」失常引致。視乎中風的後遺表現,僅限於運動及感覺障礙的,稱為「中經絡」;涉及語言、情緒及記憶障礙者,稱為「中臟腑」。

注意事項:
風: 火: 痰: 瘀:
情志過極:時常動怒憂思,擾動肝氣,肝陽上亢化風長期勞倦:耗傷陰精,陰虛生風 勞倦內傷:傷耗陰精,陰虛化火好食煎炸油膩:脾胃積熱化火情志過極:時常動怒憂思,肝郁化火 好食生冷油膩醇酒:損傷脾胃,水濕不得化而成痰 年老積勞,氣虛不行血而成瘀

治療中風三部曲

第一步:
恢復腦部供血,減少壞死範圍

中風是血管溢血或栓塞引致,這時候病人一般已經昏倒並送院救治,而醫生會按情況處理血栓或出血。一般來說急救越早,腦部受到的損傷越少,預後會越好。在這個階段,中醫多採用指頭放血、按壓人中等方法醒腦開竅,減少傷害。

第二步:
加速未完全壞死的腦細胞修復、穏定腦血管避免再中風

急救之後雖然腦部供血恢復,但壞死細胞會引致腦部水腫,未完全壞死的細胞也有待修復,血栓或出血也並未穏定,有再中風的可能。這時,中醫會以藥物治療,首先把引致中風的風火痰瘀袪除,以減少再中風的可能性;同時配以消腫的中藥減輕腦部水腫,並加入能夠活化神經元的中藥加速腦細胞的修復。

這個時候病人可能處於「硬癱」的狀能,受影響的一邊身體肌肉緊繃,不能放鬆。中醫會使用針灸疏通該處經氣,令氣血流通,加快硬癱緩解,避免肌肉過份緊張引起其他骨關節損傷。

第三步:
加速神經元重建網絡

坊間有所謂「中風復康黃金期」六個月一說,其實是指神經損傷後首六個月,神經有較大可塑性,能夠把損壞的腦細胞負責的工作重新派給其他腦細胞以恢復運作;加上剛從缺血損傷中恢復的細胞重新投入運作,因此恢復進展較快。

這時除了繼續使用活化神經和預防中風的中藥,中醫會在患肢使用針灸手法、電針等方法通經活絡,誘發神經元再度連結;亦會使用腹針調整身體氣血、以頭針刺激受損腦部區域加強修復。

針灸對中風復健成效如何?

研究顯示,使用恰當的針灸療法,可以將肢體運動改善率由40%提升至63.5%。

組別 例數 基本痊癒 顯著進步 進步 無進步 惡化 死亡
治療組 63 13(20.6%) 27(42.9%) 21(33.3%) 2(3.2%) 0 0
對照組 50 8(16%) 12(24%) 25(50%) 5(10%) 0 0

《分期整體針灸法治療腦梗死臨床對照研究》郭元琦2005

總 結

中風致殘率是全港第二高的疾病,目前透過物理治療雖可部份恢復,但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質素都能得到更大改善。目前中醫學界對治療中風的藥物及針法日新月異,各位在求醫時記得確保醫師對中風治療有充份了解,以求得到最優質的治療。

【照顧長者、中風康復者】
長期臥床患者的床上擦澡指南

對於長期臥床及部分失能的病人來說,「沖涼」一直是一個難點。床上擦澡可以幫助病人保持皮膚清潔、減少異味、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常見的皮膚問題,從而達到舒緩治療的最佳效果。

以下是床上擦澡的護理指導:

1︰準備用物

清潔被單、清潔衣物、臉盆(溫水 41~46°C)、洗臉毛巾、擦澡毛巾、肥皂、洗面皂/洗面乳、大毛巾(乾毛巾)、浴毯、潤滑劑(嬰兒油或凡士林)、棉簽。

2︰調整位置

眼→前額→臉頰→鼻→耳→頸→(近側之上肢、下肢)→前胸→腹部→遠側之上肢、下肢);翻身後擦→背部→臀部→換水後洗→會陰肛門(隨時更換清水)

1︰調整溫度:

3. 洗澡後也不宜勞動

調整室內溫度、調節水溫,關閉門窗及圍上床簾,維護病人隱私。

2︰調整位置

如使用醫療床則搖低床頭使病人平躺,放下床欄方便操作。幫助病人脫去衣物時可使用浴巾遮蓋病人其他身體部位,保護病人私隱。

3︰按序擦拭

打濕毛巾後稍微擰乾包捲於手上。使用少量沐浴乳,依序擦拭。

4︰更換衣物

以溫水徹底擦淨泡沫後,用大毛巾抹乾身體,為病人換上乾淨衣物時,先穿上無傷口的一側,再小心地穿上有傷口的區域。

注意事項:
  1. 遵循清潔原則:
    先從乾淨區域開始擦拭,逐步擦拭患病區域。
  2. 特殊人群護理
    有放置導尿管的病人可使用沾清水的棉棒輕柔清潔導尿管周圍,再做好導尿管的護理工作;糖尿病史的病人,在清潔其足部時要格外輕柔,避免傷口惡化。
  3. 處理傷口患者:
    擦澡後立即更換敷料,保持傷口清潔。
  4. 把握擦澡時間:
    避免在進食前後1小時內進行擦澡,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5. 把握水溫水質:
    如發現水變髒或變涼,應立即更換乾淨熱水。
  6. 注意細節:
    關節部位和皮膚皺褶處,要格外細心清洗。
  7. 留意病人反應:
    密切觀察病人在過程中的反應,一旦出現呼吸急促、嘔吐等不適情形,應立即停止擦澡。

總 結

床上擦澡是舒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定期幫助長期患者擦澡能夠發揮許多紓緩作用,改善患者的生理難點,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有助於提升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舒適度,為舒緩治療打好基礎。只有確保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其他紓緩措施如疼痛控制、心理支持等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宅醫心理篇學堂】
長期照護病患,照顧者心理篇(二)

照顧年長或生病的爸媽或有失能障礙的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件非常辛苦、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開始,一定會面臨困難與挑戰,大部分的照顧者又都不是專業醫療人員,其身心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照護者若壓力太高,對自己和被照顧的患者,都將造成傷害。

1. 不要壓抑感覺

壞情緒是會累積的,我們必須正視它。可以和朋友或醫師談談,說出心裡的感覺,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透過他們的傾聽、支持和關心,照顧者在敘述的過程中,不僅宣洩了情緒,同時也逐漸釐清了自己的困惑,有助於找出問題的癥結,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

2. 要好好照顧自己

照護者經常將自己奉獻給需要被照顧的人,忽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是,唯有健康的照顧者才能給予被照顧的人更好的照顧。因此,照護者應多多關心自己。必要時可以和他人輪流照顧,獲得緩衝的時間與空間。有時間多放鬆、多運動、參與休閒活動(如逛街、看電影或聽音樂等)或適當的休息,都有助於因消除整日守候患者積累的身心壓力。

3. 做個有知識的照護者

因疾病的不同,照顧者往往需要學習不同的照顧技巧和能力。照顧者應主動參加「病友協會」以獲得許多照顧技巧與建議,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在處理照顧上的問題更加得心應手。此外,照顧者應尋找可利用的資源,如成人日間照顧、居家協助、送餐服務,甚至是寧養服務等︰如有疑惑可詢問醫師和社工,或上網搜尋相關的組織團體。

4. 不要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

長期照護工作需要大家一起分擔。許多照顧者認為自己可以獨自負擔所有的照顧責任,因而忽略或特意不和家人討論,但隨著被照顧者的逐漸失能,照護工作會逐漸超出照顧者原本可以負擔的範圍。因此,照顧者應主動與家人、朋友講通,讓大家一起參與照護工作。

5. 有負面情緒時應立即尋求幫助

孤軍奮門很容易讓照顧者精疲力竭,應勇尋求各種協助。當察覺自己有了因照顧壓力所起的「負面情緒」時,應向專業的精神科或社工、心理治療師尋求協助,透過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方法,減輕不偷快的情緒。必要時醫生會視情况開適當藥物來緩解症狀,若照顧者的情緒並非諮商輔導或藥物所能解決時,應和家人一起向專業醫療人員求助嗎,進行「家庭諮商治療」。

6. 藉助信仰跟靈性的力量

很多人表示通過信仰能得到無形力量。信仰,是一種靈性的需求,心的力量的確能撫慰許多受苦的人。

7. 參加照顧者支持團體

許多醫院或相關病友團體都有照顧者支持團體,透過參與團體舉辦的活動,照顧者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照顧者之間彼此分享照顧過程的情緒、經驗,討論照顧上的種種難題,互相提供資訊、分享喜悅、勉勵打氣。並且透過專業人員的指導,照顧者可以學習到如何紓解壓力和管理情緒。可以上網尋找相關團體資料,選擇自己方便參加的地點。

8. 做好法律及財務計畫

請教律師及討論有關生前遺囑、財產信託、未來長期醫療照護、房屋居住及其他重要問題。提前做好計劃可避免日後面臨突發狀況時的不知所措。家屬常常都避談上述事情或做上述準備,因而導致照護過程中銜接的不順利,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紛爭,降低照護的品質。

9. 不要有超乎現實的期待

照護者常會有「即使費盡努力和心思,仍然沒有明顯的成果」的感嘆。事實上多數患者將隨著老化以及疾病的影響,逐漸出現失能或惡化等病況,因此,照顧者必須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不要抱有超乎現實的期待。

10. 不要一直心存內疚感

記住你的付出︰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人,都可能失去耐心,都可能灰心沮喪。記住,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能力了,記住自己為患者做的事,不要老想沒為他做的事。做為一個照顧者的確不容易,我們不應該感到過分內疚。能夠做到長期陪伴在需要你的人身邊,這是一件令人驕傲且溫暖的事。

總結

若照顧者感覺自己壓力太高可以找專業專隊協助,「老友宅醫」康復檔案管理員會根據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建立檔案,整合跨專業服務協調,通過綜合治療幫助照顧者恢復身心健康,上門團隊包括︰中西醫、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社工等。

【宅醫心理篇學堂】
長期照護病患,照顧者心理篇(一)

照顧年長或生病的爸媽或有失能障礙的人,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件非常辛苦、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一開始,一定會面臨困難與挑戰,大部分的照顧者又都不是專業醫療人員,其身心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照護者若壓力太高,對自己和被照顧的患者,都將造成傷害。

壓力常見的十大徵兆

憤怒

對被照顧者或其他相關的人員感到憤怒;對目前欠缺有效或徹底根治疾病的方法感到憤怒;對於沒有提早發現疾病感到憤怒;對他人的不諒解而感到憤怒,對自己感到債怒等。

否認

無法接受此疾病及疾病對於患者的影響。

退縮

照顧患者之後,缺乏與朋友相聚機會, 或不再參加以前喜歡的活動。

失眠

不停地憂心各種事情, 變得難以入睡或容易驚醒,隔日昏昏沉沉, 沒有完全清醒的感覺。

焦慮

對於生活中各事物和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感到焦慮和不安。

筋疲力盡

感到自己被耗盡掏空,連日常 生活的小事也無法完成和調節壓力。

 

沮喪

對現況感到沮喪,沒有信心,且影響到原本處理事情的能力。

煩躁

變得容易發脾氣,情緒不穩定,無法安定下來。

健康問題

因擔任照顧者角色, 進而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如肌腱發炎、腰酸背痛和胃漬瘍等。

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憂心,無法專注,導致原本可以勝任的事情無法順利完成。

 

總結

若照顧者感覺自己壓力太高可以找專業專隊協助,「老友宅醫」康復檔案管理員會根據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建立檔案,整合跨專業服務協調,通過綜合治療幫助照顧者恢復身心健康,上門團隊包括︰中西醫、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社工等。

【照護病患系列】維持周遭環境舒適及防臭

照護病患是一項繁瑣又細緻的任務,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照料到情感支持,無一不考驗照護者的耐心、同理心和專業技能。為了減輕照護者的壓力、有效節約時間成本和人力資源,我們將針對日常生活上會遇到的問題提供一些小技巧,讓照護工作更加得心應手,同時提升家中長者、病患的生活品質我們分五系列介紹:
(一) 維持周遭環境舒適及防臭、(二) 口腔的清潔與保護、(三) 衣物與鞋的注意事項、(四) 藥品的收納及保存、(五) 照顧者如何避免拉傷

維持周遭環境舒適

維持長期病患居住環境的舒適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定期清潔室內衛生、更換床上用品,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提高環境的舒適度。

  1. 室內恆溫:使用空調或暖氣系統確保溫度和濕度適中;維持室溫在攝氏22-25℃之間,同時避免過冷或過熱,可根據病患的喜好調整。
  2. 空氣流通:使用空氣淨化器去除灰塵和細菌,定期開窗通風,保證室內空氣流通;避免使用過多的化學清潔劑和香氛。
  3. 照明舒適:使用落地燈或床頭燈調節室內光線,可利用窗簾或遮光簾控制自然光線,營造柔和的照明環境,避免強光。
  4. 注意降噪:調整電器噪音,可播放輕音樂或白噪音,營造放鬆氛圍,避免過於嘈雜。 

維持寬敞的活動空間

由於長期病患者需要經常使用各種重要器具(拐杖、輪椅、抽痰機)與日常清潔用品(如:尿布、溼紙巾、棉花棒等)通常放置於隨手可取的地方,加上其他雜物堆積,久而久之會導致生活空間不足,對病患造成不必要的威脅,例如狹窄的走道增加了絆倒的風險。對於部分行動不便的長者和病患而言,維持寬敞的活動空間十分必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1. 合理規劃空間:根據生活動線擺放家具,盡可能留出一些空曠區域,供病患活動或復健使用。
  2. 預留助行器具移動空間:根據病患的行動能力選擇合適的助行器具(如輪椅、拐杖或步行架),預留足夠空間保證輔具移動通暢,並注意定期檢查維修。
  3. 家具和地毯的選擇:挑選符合人體工學的家具,如可調整高度的床架、桌椅等。避免使用過大或過重的家具,容易阻礙活動。必要時可提供扶手或便利裝置,方便病患活動。避免擺放會滑動的地毯,以防跌倒受傷。
  4. 設置活動區域:有條件者可打造一個專門的活動區域,如小型康復室或庭院。
  5. 配備必要的復健器材,保持空曠、安全,鼓勵病患進行適度的活動和運動。

尿布的收納、丟棄與除臭

  1. 統一收納:將未使用的紙尿布收納在乾淨、不潮溼、免曝曬的區域。可在置物架上預留一天的用量,方便拿取; 
  2. 妥善處理:將沾有尿液及糞便的尿布妥善包好,利用尿布黏貼處將其固定,避免散發臭味;
  3. 集中丟棄:將處理後的髒尿布集中棄置於帶蓋的垃圾桶內,隔絕異味,減少蒼蠅或昆蟲聚集;
  4. 臭味處理:在加蓋垃圾桶底部放置臭味芳香劑後再鋪上垃圾袋,能夠有效減輕異味。

如何有效清潔便盆

  1.  將使用後的便盆沖洗乾淨後,浸泡在稀釋過的漂白水(漂白水與清水比例1:100)或消毒液或白醋中,能有效減少異味;
  2. 適當使用除臭清潔劑:針對頑固異味,可在活動區域噴灑具有除臭功能的清潔劑,有效分解空氣中的細菌與臭味,達到抗菌效果。但要注意使用頻率和產品安全性。

總 結

擁有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對長期病患的生活質量有積極影響。居住環境一旦受到污染,有機會引發例如頭痛、眼睛痕癢、呼吸困難、皮膚過敏、疲勞、嘔吐與及一系列急性或慢性的症狀和疾病,威脅病患的身心健康。維持良好的室內環境是長期照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需要醫療團隊、家屬和專業人士通力合作。

【照護病患系列】口腔的清潔與保護

在照護病患的過程中,牙齒保健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細節。對於慢性病患或長期臥床的病患來說,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病患的身體狀況更易罹患牙周疾病,如牙齦發炎和牙周組織破壞。其次,許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都與口腔健康息息相關。保持口腔清潔也有助於改善病患的飲食和營養狀況,預防感染和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以下,我們將圍繞病患口腔的清潔與保護提供一些建議:

我們分五系列介紹:
(一) 維持周遭環境舒適及防臭、(二) 口腔的清潔與保護、(三) 衣物與鞋的注意事項、(四) 藥品的收納及保存、(五) 照顧者如何避免拉傷

口腔的清潔與保護

  1. 就餐後養成使用牙線或牙間刷的好習慣,注意清潔牙縫,避免食物殘留,預防細菌滋生
  2. 揀選牙刷時可選擇軟毛牙刷或海綿棒,減少對牙齦的刺激;
  3. 刷牙後可使用含氟的漱口水,能有效清除細菌和食物殘渣,強化牙齒,預防蛀牙;
  4. 除牙齒牙齦外,還要注意清除舌苔,預防口臭;
  5. 使用牙科抽吸管(相較抽痰管管徑更大)抽吸口水、清潔口腔;
  6.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清潔,排除隱患。

口臭問題

除了基本的口腔清潔外,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預防口臭的發生:

  1. 注意飲食習慣:避免過多攝入蛋白質或脂肪,如肉類、奶製品等,容易引起口腔異味。多吃新鮮蔬果,增加纖維和維生素的攝入,有助口腔健康;
  2. 補充足夠的水分:攝入充足水分,保持口腔濕潤,減少口乾引起的口臭;
  3. 調理身體健康:戒煙戒酒,如有糖尿病、胃病等慢性疾病要積極配合治療;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情緒有利於口腔健康;
  4. 若果現異常的持續性口臭請及時就醫。

抽痰機的選擇及擺放

抽痰機的選擇:

  1. 選擇較強吸力和可調節吸力的抽痰機,以滿足不同患者需求;
  2. 靜音設計,減少噪音;
  3. 選擇充電式、電池續航強的抽痰機,避免停電時無法使用
  4. 體積不宜過大,避免佔用活動空間及方便外出攜帶。

抽痰機的擺放處:

  1. 放置在患者的床頭或附近方便需要時使用;
  2. 定期檢查抽痰機與患者的呼吸管路和引流管路連接牢固,避免漏氣;
  3. 確保抽痰機周圍有足夠的空間,避免絆倒病患,有條件者可將其放在專用的推車或支架上,便於移動。

抽痰機使用注意事項:

  1. 定期清潔和消毒,保持乾淨衛生;
  2. 注意抽痰管路和集痰瓶的液位,及時清空;
  3. 調整吸力大小,同時留意患者情況,避免患者使用時感到不適;
  4. 留意電源狀態,及時更換電池或接通電源。

總 結

不同病患的牙齒和口腔狀況各有不同,護理方式也因人而異。家人朋友應該積極關注病患及長者的口腔健康,定期進行牙科檢查和治療,及時發現和解決異常。這不僅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對降低醫療費用支出,緩解家庭壓力也有積極意義。

【照護病患系列】衣物與鞋的注意事項

病患的著裝是一個看似細微但極其重要的問題,照護者應該從多方面考量。合適的衣物和鞋子有助於提高病患的活動能力和自理能力,加快康復進度。良好的穿著感受能調節病患的情緒,提升病患的自信,加速康復進度。選擇長期病患的衣物和鞋子時,要兼顧舒適性、易穿脫性、清潔性和安全性等多個層面。

我們分五系列介紹:
(一) 維持周遭環境舒適及防臭、(二) 口腔的清潔與保護、(三) 衣物與鞋的注意事項、(四) 藥品的收納及保存、(五) 照顧者如何避免拉傷

衣物的選擇

  1. 面料選擇:根據季節和病患的活動習慣選擇棉質、麻質等天然、透氣性好的面料,防止損傷,避免皮膚留下壓痕;避開過於合成的面料如滌綸、腈綸等聚酯纖維,容易產生皮膚刺激;
  2. 穿脫便利性:紐扣式上衣、鬆緊帶褲頭、前開、側開或者魔術貼等設計能方便病患自行或在他人協助下穿脫。避免複雜的扣件和繫帶增加負擔。衣服長度不宜過長,以免影響活動。

鞋物的選擇

  1. 安全性與穩定性:挑選防滑、防跌倒的鞋款(如防滑橡膠底或防滑鞋墊);鞋跟不宜過高,可選擇厚實平底或低跟設計。鞋面和鞋底要柔軟舒適,防止勒痛或磨損皮膚。選擇魔術貼設計,方便病患自行穿脫,切忌穿拖鞋外出,容易滑到摔傷;
  2. 美觀協調:尊重病患的個人喜好選擇適合的款式和風格;
  3. 容易維護:選擇耐水洗的衣物,方便清潔消毒。鞋子要易於清洗,且能夠維持原有造型。

糖尿病請特別注意

糖尿病患者應避免穿著拖鞋,容易被石頭或其他尖銳物品扎傷,引起皮膚或傷口感染。盡量選擇穿著寬鬆的純棉衣物,避免羊毛或化纖內衣,以免造成皮膚瘙癢。適當增加衣物換洗頻率,定期消毒毛巾,保持床單乾燥清潔。

總 結

在長期病患的衣物選擇上應遵循舒適、保暖、寬鬆、方便穿脫的原則,兼顧易清潔、安全、透氣、耐用以及適應性等因素,全面照顧病患的穿著需求。以病人的健康和自理能力為首要考慮,使其在漫長的康復過程中更加從容自在。

宅醫學堂 >> 照護篇

【照護病患系列】藥品的收納及保存

藥品的安全儲存與保管是照護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合理、有序的收納不僅能保證用藥安全,還能發揮藥物的最大療效。合理規劃、妥善存放、嚴格管控、及時補充等一系列行為能夠有效避免藥物混亂、遺失或被污染,確保患者按時、按量用藥,減少用藥差錯,這對於長期服用多種藥物的慢性病患尤為重要。同時,妥善保管藥物,遠離兒童接觸,也有助於維護家人的健康安全。

我們分五系列介紹:
(一) 維持周遭環境舒適及防臭、(二) 口腔的清潔與保護、(三) 衣物與鞋的注意事項、(四) 藥品的收納及保存、(五) 照顧者如何避免拉傷

藥物的避濕

藥瓶每開一次,就會與空氣接觸,並吸收濕氣,所瓶開封後,裡面常見的一塊海綿或棉花就該丟棄,以免海綿附水氣,加速藥物變質。

藥物需避光和避熱

醫療院所給予藥物,大多都已拆封再分裝因此藥品可能因受潮而變質,如果藥物數量較多,最好放在密封罐內保存,此外,光線中的紫外線,照射到藥品後,也會讓藥品變質,所以也應注意避光和避熱。 絕大部射藥品置放在室內陰涼乾燥處即可,除非有特別註明必須冷藏的藥品,才需放在雪櫃冷藏室。

注意藥物處方箋

居家照護病患大多有慢性疾病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壓等,而慢性疾病都需長期服用藥物,且服用藥物種類繁多,家屬時常為了被照護者何時該吃什麼藥的問題而困擾。所以,拿到醫師藥物處方箋時,如有不懂的地方,應立即詢問在場的醫生或執藥師有關藥物作用及每種藥物給藥的頻次,並標識清晰,方便給藥。

總 結

藥物收納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只有做到妥善存放、嚴格管控、及時補充,才能確保藥物的安全與有效性,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照護者要更加留心家中的用藥安全,家人之間切勿互相使用處方藥物,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必須定期覆診跟進病情,根據需要對藥物作出適當調節,切毋隨意換藥。

【照護病患系列】照顧者如何避免拉傷

照護者自身的身心健康是提供優質照護服務的基礎。作為照護者,正確的發力方式不僅能保護自己、紓緩壓力,也可以更好地照護病患。不當的施力位置和姿勢可能導致照護者受到職業傷害,如病患需要起床、上廁所或輪椅轉移時,若扶抱及位置轉移方法不正確易造成拉傷。定期進行身體鍛煉、合理安排工作時間以及學習新的技巧和知識,能有效避免重複性勞損和扭傷。在維護自身健康的同時,增強病患信任感,提高照護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照顧者必須學習各項翻身移位方法,並正確掌握發力姿勢。我們分五系列介紹:
(一) 維持周遭環境舒適及防臭、(二) 口腔的清潔與保護、(三) 衣物與鞋的注意事項、(四) 藥品的收納及保存、(五) 照顧者如何避免拉傷

1︰正確姿勢很重要

在照護及搬運病患時,常因施力位置不正確及姿勢不良而造成職業傷害,例如起床、過輪椅、上廁所時,若扶抱及位置轉移的方法不正確,則可導致受傷。所以,照顧者須使用正確的扶抱及位置轉移技巧,這樣不但能避免重複性勞損和扭傷,也能使患者在轉移過程中有安全感,確保轉移過程能順利進行。

2︰輪椅: 扶抱及位置轉移技巧

事前準備:確認病患的意識狀態與軀體活動能力,鎖好輪椅,確保周圍環境安全;向病患說明相關步驟並請其配合。

扶抱技巧

  1. 保持挺腰姿勢收緊腹部肌肉,保持肌肉緊張,有助保護腰部;
  2. 曲膝並紮穩馬步,保持下肢發力減輕腰背的負荷;
  3. 若病患手臂、肩膀無力或疼痛,扶抱的過程不可出現抬手姿勢。彎身抱起病患的時應先蹲低再向前傾,避免脊椎過度施力。也可先稍向後仰,讓椎間盤往前移動,避免椎間盤過度向後突出;
  4. 必要時尋求他人協助,注意聽從一人指揮,避免因不合拍導致勞損或受傷;
  5. 適當使用起重器或輔助轉移器。

轉移技巧:

  1. 將輪椅停靠在目標座椅旁,與其平行;
  2. 鎖好輪椅,防止移動;
  3. 站在輪椅側面,雙腿分開,膝蓋與患者膝蓋齊平;
  4. 雙手扶抱患者上臂或肩膀,緩慢穩妥地將其移動到目標位置上;
  5. 注意保持患者的平衡和安全。

3︰床邊照護: 翻身、移位、轉位

儘量靠近長者而減輕腰背的負荷(站三七步或一腳跪至床上),保持挺腰姿勢,收緊腹部肌肉,令肌肉結實以作腰部的保護曲膝並紮穩馬步。緊抱長者除可令長者感到安全外,也提高過程的安全度。其中一隻腳的腳尖要指向目的地,有助護老者能正確地轉移重心以下肢發力,從而減輕腰背的負荷。

4︰量力而為勿勉強

需要時請找家人、同事、朋友或其他人協助,並由其中一人發號施令。避免因不合拍而導致勞損或受傷,適當使用合適的起重器或輔助轉移器,避免勞損或受傷。

總 結:學會四招遠離照顧者常見的傷害

作為照護者,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需要保護好自己,避免因長期照護工作而造成的各種傷害,以下是四招教你遠離照護者最常見的傷害。
1.定期進行腰背部肌力訓練,以提高抱舉和轉移能力;練習正確的站立、蹲坐和轉身動作,減少關節負擔;
2.搬運重物時先蹲下再發力,避免以站姿彎腰發力;必要時可使用使用適當的輔具來搬運患者,減少腰部負擔;
3.與病患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其需求和意願;與家屬、醫護團隊保持溝通,分享工作狀況、及時解決困難;
4.量力而行,如有需要請向醫護人員咨詢,接受實地指導。

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