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sharing
個案分享
【病患個案系列】
伯伯想再食返野同講野!
我們上門訓練吞嚥同聲帶
有位伯伯患柏金遜症,用鼻胃管餵食好幾年了,但佢好想再食返野同講野,於是我們搵言語治療師上門訓練吞嚥同聲帶。
尋日同ST 上門,原來伯伯因柏金遜症導致聲帶不能閉合,導致silent aspiration當佢吞食時容易落錯格入了氣管 。由於插了幾年鼻喉管,需要重新訓練聲帶都肌肉。
治療師教伯伯用飲管練聲帶,又教佢咳(萬一濁親佢識咳返出來,減少落錯格風險)我有時都不自覺地跟伯伯一齊做
之後就教伯伯吞食,伯伯好有強烈慾望想食到野,所以好努力咁練習,上星期訓練 (食一茶匙加了凝固粉的蜜糖需要分5啖吞,食3茶匙用了近半小時) 到今次可以食到 1茶匙分3啖食晒,食左5茶匙水+1茶匙燈汁。 佢好想再繼續食,但不能食太多因擔心有機會入左肺,肺炎有機會引致死亡,每一啖餵食其實好高風險,食完需要時間觀察是否有異樣。
這一個半鐘學左好多野~~好有趣。
以上純粹個人分享,可能有誤,醫學上要請教醫生,有唔舒服要及早治療~~
年輕人食野就嘔?
為什麼需要我們?
日前收到一個咨詢問是否只是做老人服務,說兒子腸胃唔好,一出街就會嘔,無法外出,食野又會想嘔,所以想醫生上門睇症。
於是就了解下病人點解無法出門,以往病歷。媽媽就說仔仔以前是肥仔, 半年由70多kg 暴跌到40多kg, 睇過西醫腸胃科照過ultrasound, 驗過血都冇問題。 之前有西醫說是IBS (腸易激綜合症),但仔仔食過藥覺得無效,唔信醫生,媽媽就好擔心仔仔會有cancer。
咁我再問佢仔仔情緒最近有冇變化? 變得好焦慮..
然後媽媽就講出佢嘅故事,仔仔係mix 只講英文,小時候父母離婚,之後媽媽從外國帶回香港住,同年他的爸爸又過身。在香港要讀中文,追不上,被老師打手板,又被同學欺凌,種種因素令佢變得好負面。睇過好多醫生都無效令佢好灰心,單親關係,唔想浪費媽媽d錢,基本上放棄治療長期在家,夜晚肚痛瞓唔到,靠打網絡遊戲跟外國朋友傾計,時間顛倒。
我都好希望幫到佢同佢家人,腸痛因焦慮而起,環環相扣,要解決焦慮應該搵精神科醫生。 原本是要上門見病人的,但病人講明會反鎖唔見醫生,只好嘗試先做視像診症(正常第一次要上門面診的)。
視像當日 媽媽好不容易氹仔仔見醫生 (說是見腸胃科醫生),如果說是精神科醫生,只會令佢更抗拒。 醫生先是跟媽媽了解病人過往到現在少年的經歷 (都用左1個鐘) 之後再視像見仔仔,由腸胃開始問,再問下生活習慣,唔抗拒就再問下過往經歷。醫生知道情況,再同佢解釋腸胃痛原因,會處方幾隻藥,可以舒緩焦慮,放鬆腸胃,有安眠作用,又會改善胃口,逐樣解決佢目前的問題,仔仔清楚明白之後,都好相信醫生,然後醫生說改善之後需要上門評估,仔仔都答應左。
過2日之後,我再跟進返病人情況,仔仔說胃口好左,又唔會嘔,終於食到野。夜晚6:30 就食藥 等8:30瞓覺到天光,腸又冇痛了⋯⋯
媽媽都開心可以搵到我們 ‘老友宅醫’ 嘅服務,送左幾個比我LIKE!
誤,醫學上要請教醫生,有唔舒服要及早治療~~
冒雨過來只為了說聲多謝
有一天,外面下着綿綿細雨,姑娘突然收到一個已完結差不多大半年的個案家屬聯繫我們,不知是否有事需要幫忙。
家屬上到辦公室,從手袋裏小心翼翼掏出一包朱古力,邊用手擦乾包裝紙上的雨水,邊說:「姑娘,這是我給你和醫生的。不好意思,朱古力都弄濕了。」然後眼紅紅的望着姑娘,嗚咽道:「我用了好長時間才能放低心情,跟你們道謝……」
看着她眼泛淚光,我回想起這個案:當時家人說婆婆跌倒腳腫,因為以往有不好的住院體驗,所以10多年來沒看過亦非常抗拒醫生。家人讓醫生以朋友身份上門見病人,好讓婆婆較易接受。
上門當日,家人在電梯門口提起婆婆的經歷,都忍不住流下淚水,我們聽着聽着都眼濕濕。入到屋內,我們說是家屬朋友來探望婆婆,婆婆亦開始接受我們。醫生見到婆婆的腳非常腫,問婆婆有沒有不舒服等等,待婆婆沒有戒心後,醫生拎起聽筒聽肺,發現婆婆原來是肺炎,便開了藥給她,之後每個月都會定期視像複診或上門跟進,就這樣跟了2年多。後期婆婆腳趾有潰爛同水腫跡象,醫生便建議入院處理。入院後,醫生都有跟進婆婆情況,但婆婆還是被人綁着,最終留院1-2個月就過身了。
想不到隔了這樣久,家屬還記得我們,冒雨過來只為了說聲多謝,不過姑娘和醫生直到現在也沒有忘記過你呢~陳婆婆
中風後都能享受有品質的生活
93歲的張伯伯中風後,右半身不能活動,行路無力,同時評估不能吞嚥,容易濁親和發生吸入性肺炎,需要插鼻胃喉。
不過家人希望伯伯可以移除鼻胃喉,復原到中風前行得食得的狀態,但伯伯始終年記大,我們事前都跟家屬說不要抱太大期望。
張伯伯精神不錯,頭腦清晰,滿心期待可以飲水,但試一小啖已經濁親,咳了近15分鐘才回氣。 言語治療師都安慰伯伯不要心急,只要多練習聲帶和嘗試咳嗽,便能拔掉鼻胃喉恢復飲食。我們亦教家人每日與伯伯做聲帶訓練,餵一、兩匙水試試。
在物理治療師評估時,發現伯伯左手完全無力,於是治療師教伯伯每日練習大腿,腰部同手的力量,喚醒大腦記憶。 伯伯努力接受訓練,雖然每次做2-3組動作已開始沒力氣,但仍堅持下去,希望可以早日恢復走路能力。
這段期間治療師一星期兩次上門幫伯伯進行訓練,加上家人每天配合幫伯伯練習,大約3個月左右,伯伯已經成功移除鼻喉,還可以慢慢走路。
很多人認為插了鼻胃喉是幫助病人吞食以延長生命,但在不知不覺間,同時亦剝削了病人自主能力及尊嚴。其實只要進行合適的訓練,雖不能根治,但已經可以延長病人衰退時間,令他們在晚年都能享受有品質的生活。
【在家離世個案系列】
長者願意選擇在家離世,
有家人在身邊更幸福!
詠嫻和敏儀自中學同班以來已相識相知三十多年,現在人過半百卻一起面對自己母親身患頑疾且即將離世的悲哀;還有如何安排的現實問題。
詠嫻:「我媽媽說她希望上天堂的時候,是躺在家裡自己的床上,我們都在旁邊,還有陪了她十年的小狗比比……」
敏儀分享自己故事:「既然伯母咁講,你們也該盡力完成她最後的心願,亦是最後要求、矚託!我爸爸就早已一心一意把媽媽留在身邊,直到她登天也守望著她。我們一直都不讓媽媽進老人院,如非緊急也不進醫院,感恩是媽媽的乳癌沒有給她帶來很大的痛楚……她現在一天到晚都有兩、三個小時是清醒的,給工人姐姐抱上便椅、餵飯、洗澡,她還能夠報以微笑哩。」
詠嫻:「我上次去你家探望伯母時,伯母也保持微笑哩。雖然有工人姐姐幫忙,但係醫療方面等如何處理?」
敏儀:「可以找幫忙,有醫生上門到診,提供最合適的設備和理療方案;有不同專業人仕協助我們,並指導工人姐姐和我們如何妥善照顧媽媽。這年來一直有定期做視像診療諮詢和上門到診的。並跟據情況介紹電動床、氣墊床、手推輪椅及營養補充等……」
詠嫻:「醫生點講? 伯母的情況怎樣了?」
敏儀:「醫生叫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又安排了社工,跟爸爸談過,主要是怕他太難過。而爸爸的願望就是在媽媽走的一刻,能夠在旁邊執著她的手……」。
詠嫻:「真好! 原來只聽過日本有此類在宅醫療服務,香港也有用心團隊引入此類服務。」
只剩三個月壽命的她選擇
爭取多一點與女兒相處的時間
三十多歲的王小姐生了小寶寶後,經常胃痛到吃不下任何東西,急速消瘦令家人非常擔心,去醫院檢查發現已是癌症未期,只剩三個月壽命。她希望爭取多一點與女兒相處的時間,所以找「老友宅醫」幫她在家進行舒緩治療。在最後的日子裏,她可以一直陪伴及看到最愛的女兒,並在老公及長輩支持下走完餘生。
超過30名親友在家
陪李爺爺走最後一程
百歲老人李爺爺兒孫滿堂,孩子也很孝順,不過近期身體日差,醫生也叫家人做好準備,但李爺爺不想在醫院孤獨地離去,所以家屬通過「老友宅醫」服務,安排李爺爺在家離世。李爺爺離開當天,超過30名親友在家陪李爺爺走最後一程,場面溫馨而平靜。
癌末在宅善终?
家是最好的病房
1. 害怕住院治療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下,醫管局將香港應變級別由「嚴重」升級至「緊急」,早由一月二十六日開始,公院全面暫停探訪及探病。最初家屬仍可探望產婦,現在也告暫停。
現在晚期癌症、心肝肺腎等器官衰竭患者非常害怕住院,留家治療的更不願去醫院覆診就是害怕入院,現在住院看不到家屬也不能吃到家屬的湯、飯、水果類,沒有家屬按摩、轉身、心靈關懷,香港醫院醫護及工作人員一直是困難的,加上疫情下更緊張了,沒辦法細心照顧每一位患者,家屬最怕突然收到患者離世電話,沒見到最後一面,中國人有家屬在身邊而終是一種福氣,家屬沒有探望權令患者更孤獨及害怕對身心都不好。
2. 尊重癌末病患選擇
晚期病人的需要一般比其他可治愈病症的病人多而且複雜。面對生離死別之苦,往往嚴重地影響著病人和家人。一個人患病,不單只個人承受著疾病帶來的身體痛楚,也為整個家庭帶來一連串的問題,病患同時也要面對不少的心理壓力、困擾、焦慮、恐懼、沮喪和無助感。特別是癌末長者知道是癌末時更願意回家,患者需要精神層面的滿足,想留到親友身邊時間多一些,需要被愛和施予愛,家屬應尊重癌末病患決定。
3. 在家照顧癌末病患的好處
很多家屬都缺乏在家照顧患重病親人的信心。事實上,當病者病情穩定,在家照顧病人比較在醫院更好。因為:病患喜歡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家中的環境、擺設皆是病患熟悉的,起居飲食亦遠較醫院愜意。而家人亦不用奔波於住所和醫院之間。病患留在家中較容易重獲家人彼此親暱的接觸和關係,這對病人或家人的情感支持皆是重要的。病患有在身體及心寧上的舒適及得到親友關心的希望,擁有信念是讓病人有信心,能力和勇氣跨越死亡。
4. 家是最好的病房
台北有診所掛著一幅書法:「家是最好的病房」,是有別於住院、門診醫療的第三種醫療——在宅醫療的願景。我們為癌末在宅的患病提供紓緩治療、控制痛楚、並紓緩不適,及安排在家離世步驟。因為我決定推廣《在宅醫療》初心就是為讓香港的長者從失智、失能到離世的這段慢長的日子裡,可繼續生活在自己熟識的家庭環境,沿續自己慣常的生活模式,令長者幸福地居家安老安度晚年。
以實在的照顧
報答母親的恩情
陳媽媽•60歲•癌症
陳媽媽育有一名子女,在最後階段,家人希望把握時間相處在熟悉的家居安享晚年。每天餵食、抹身、攙扶大小二便,由子女分擔。有一次,疲憊的女兒在旁瞌睡,母親自責道:
「照顧我,辛苦嗎?」
女兒回答:「媽,小時候,您不也是這樣照顧我的嗎?」
挈親的陪伴
就是在居處離世的最美價值
黃婆婆•70歲•癌症
黄婆婆與黄爺爺相愛逾五十載,婚後育有兩名子女,在晚期的階段,爺爺是家居雕世的主要照顧者。離世後,團隊上門提供「陪伴式專業護理」,縱然冷氣大開,婆婆的手依然溫暖。原來,在團隊到達前,爺爺一直緊握着婆婆的手,陪伴著她走最後一程。
【中醫個案系列】
中醫師到醫院出診為中瘋患者針灸治療
施某是出血性中風病人,情況比較嚴重,全身不能動,但有意識且清醒的,而且沒辦法發出聲音,家人想以中醫針灸治療望有助康復。
2023年8月內,進行了7次針灸及7次推拿治療後,有以下改善︰可以發出輕微聲音及用咀形來回答問題,及點頭回應家人。
中醫為行動不方便患者提供上門服務
黃先生在浴室滑倒,之後行動變得非常不便,但因為獨居,兒子工作又忙,又沒有朋友可經常幫忙扶持去看跌打,好在兒子幫忙預約了中醫針灸及按摩上門治療,加上中藥調理身體,黃先生很快康復啦。
中風後中醫針灸為患者帶來轉機
方爺爺中風後,行動變得非常不便,需要長期臥床,子女及時與醫生溝通,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治療建議,在這個過程中,預約了中醫上門針灸治療,適時引入針灸治療為方爺爺的恢復之路帶來意想不到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