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護】為什麼長者容易泌尿道感染?

尿道感染(UTI)是一種常見的細菌感染疾病,主要影響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長者特別容易出現尿道感染,當中以長期臥床的患者感染風險更高。這是因為行動不便會導致排尿不暢,加上可能因為照顧問題而未能及時清潔,造成衛生狀況欠佳,都是容易引發尿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如何預防和處理尿道感染的問題。

長期臥床病人更容易泌尿道感染

為甚麼長期臥床病人更容易泌尿道感染?

  • 尿液滯留:
    長時間臥床可能導致膀胱無法完全排空,特別是逼尿肌收縮力不足者,臥床病人在床上使用便盆或包尿布在床上解尿,易造成感染尿液滯留增加了細菌繁殖的機會。
  • 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長期臥床的病人,尤其是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面對免疫系統功能減弱的問題,導致身體抵抗細菌感染的能力明顯下降。當免疫力不足時,細菌更容易乘虛而入,引發尿道感染等問題。
  • 導尿管的使用:
    正常人在排尿時會採取站立或蹲坐的姿勢,這樣能有效地將膀胱內的尿液完全排空。然而,長期臥床的病人往往因為無法自主排尿,需要依賴導尿管。這種情況會大大增加感染風險,因為導尿管容易成為細菌入侵尿道的途徑。在照顧這類病人時,特別要注意的是「充足的水分攝取」。許多照顧者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如果病人的每日飲水量不足,或是觀察到尿液顏色過於深濃,就表示水分攝入不足,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泌尿道感染。
  • 特別情況患者:
    例如患有結石、前列線肥大症、糖尿病或神經性膀胱排尿障礙、或者置導尿管的病患,泌尿道感染難以完全避免且容易復發,導致反覆使用 的抗生藥物治療無效。
  • 個人衛生照護不足:
    對長期臥床的病人而言,因無法自行活動,個人衛生的維護往往較為困難。若未能妥善照護,容易增加尿道感染的風險。
  • 生理結構:
    女性因尿道較短,細菌容易入侵,在長期臥床的情況下,感染風險更高。
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

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

  1. 尿液顏色異常:
    正常新鮮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透明無味,泌尿道感染時,尿液可能變得混濁、帶有異味或出現血尿。
  2. 排尿習慣改變:
    當長者出現泌尿道感染時,排尿習慣常會發生明顯變化。若能持續觀察並記錄長者的排尿情況,將有助於及早發現感染徵兆。主要症狀包括:
    • 頻尿:
      • 經常需要排尿
      • 即使尿量很少,仍感覺需要上廁所
      • 夜間排尿次數增加
    • 尿急:
      • 突然出現強烈尿意
      • 難以忍耐或控制
      • 可能會有尿失禁情況
    • 排尿不適:
      • 排尿時出現疼痛感
      • 有灼熱或燒灼感
      • 排尿後仍感不適
  3. 身體感到不舒服:
    若是長輩抱怨後背、腰或腹部疼痛,搭配以上狀況就要特別小心。
  4. 全身性症狀︰
    泌尿道感染除了局部不適外,也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當長者出現以下情況,且無法找到明確原因時,應考慮泌尿道感染的可能:
    • 主要症狀:
      例如發燒或寒顫、頭暈目眩、噁心嘔吐、全身倦怠
    • 特別注意事項:
      當無法發現明顯的感染部位時,更要提高警覺
      或對於無法清楚表達不適的長者,應特別留意:食慾突然下降、行為改變、精神狀態異常、活動力明顯降低。
預防泌尿道感染的非藥物方法

預防泌尿道感染的非藥物方法︰

衛生習慣
  1. 病床的床單、枕套,尿壺及便盆保持清潔︰
    尤其是使用大尿布、替換尿片及衛生護墊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滲漏及糞便感染問題。
  2. 清潔方向要由前往後擦拭以避免將肛門口附近的病菌帶到尿道︰
    男性病患則每日清潔包皮及尿道口; 女性病患應每天清洗會陰,尤其是排便後。
  3. 有留置導尿管的病患一定要每天清潔消毒︰
    每日更換膠帶粘貼位置,避免管路拉扯且確保不影響日常活動的黏貼處最好。
  4. 洗澡以淋浴方式為佳︰
    以清水沖洗會陰部為佳,避免使用含香料成分的肥皂、梘液、陰道灌洗液等刺激性清潔用品,減少感染機會。
生活習慣
  1. 尿片/內褲不可過緊和不要束腹︰
    宜穿著棉質內褲,以免因通風不良讓細菌滋生,女性生理週期期間應特別注意,保持會陰清潔及乾燥。
  2. 切勿憋尿︰
    有感到尿意時就上廁所,以減少感染機會。
  3. 如患有糖尿病或尿道結石︰
    應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預防泌尿道感染。
  4. 感染期間應依醫生指示服用藥物,切勿自行停藥︰
    以免復發,有發燒、畏寒、排尿有燒灼感或全身不適症狀時 應立即返回醫院檢查。
飲食習慣
  1. 多喝水:
    每天保持足夠的水分(2000~2500cc )攝入,促進尿液排出,幫助沖洗尿道。
  2. 多攝取酸性食物及飲料︰
    肉類、乳酪、蛋、梅子、葡萄柚汁、柑橘類等可以降低細菌繁殖速度,忌食蘇打食品、淹漬品(臘肉、香腸)等食物。特別多喝蔓越莓汁。
  3. 避免飲用咖啡、酒、碳酸飲料。
蔓越莓汁可作為預防泌尿道感染的非藥物方法

根據研究顯示,蔓越莓汁可以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有兩個主要機制︰

  • 酸化尿液︰
    • 蔓越莓內含的安息香酸經人體代謝後,以馬尿酸(hippuric acid) 的形式排泄至尿中。
    • 馬尿酸是一種抑菌的物質,且有將尿液酸化的能力。酸化的尿液具有輕微抑制細菌的效果。
  • 對抗細菌附著的特性︰
    • 蔓越莓富含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 可以降低病菌附著於泌尿道的皮細胞之上,達到預防泌尿道感染的效果。
    • 根據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的泌尿道感染保健手冊,蔓越莓汁的好處不只這些,臨床上,對於男性及老年病患,服用蔓越莓製劑可改善攝護腺肥大患者的排尿症狀。

 

一天要喝多少 蔓越莓汁呢?

  • 根據研究,每天喝約250c.c.不含糖 分的蔓越莓汁或是300~400mg的錠劑 就可以有效達到效果
  • 蔓越莓汁抗附著的效果從飲用後大約2小時開始,可達10個小時 。
  • 糖尿病的長輩,由於果汁都含有大量 糖分,會造成血糖控制不佳,建議在飲用前先詢問營養師/醫生。
  • 每天攝取量(擇一)
    • 果汁:250c.c.
    • 錠劑:300~400mg

總 結

長期臥床病患,尿道感染易發生。因行動不便,排尿不暢、衛生不佳等皆為誘因。長者往往不太願意去說明私密處的特殊感覺,因此泌尿道感染往往很難被發現,要特別留意! 家人需多留意,勤為患者清潔,保持床鋪乾爽,督促適量飲水。關注細節,預防感染,讓患者在家也能舒心養病。

Featured Post

【中醫迷思】睇中醫保險可以理賠嗎?

在香港是否可以通過保險索賠中醫治療的費用取決於幾個因素,讓我們通過深入的探討來尋找答案。

個案分析

李先生意外受傷後,想用中醫跌打治療,特別向保險公司查詢是否可否索償,應該選擇門診保險還是意外險?

了解保險類別及了解保障範圍

  • 不同的保險計劃對中醫治療的覆蓋範圍不同。首先要留意你的保險計劃有否包括中醫。如適用於中醫,亦應了解具體的保障細項,如針灸、拔罐、刮痧、跌打,中藥等中醫中常見的治療方式的受保範圍。
  • 需留意的是,近年市場上出現許多整骨治療,為求診者提供啪骨、矯正姿勢等服務。雖然也是提供類近跌打的治療或其他中式療法,但一般不屬門診保險的保障範圍內。
  • 接受中醫門診的原因都可能影響是否能獲得賠償。保險公司可能會查詢受保人看中醫的原因,包括預防性治療、調理身體保健,或醫療上需要等。
  • 另外很多意外險覆蓋範圍也是中醫跌打治療,跌打是香港對中醫骨傷科特有稱謂。主要原理是以中醫骨傷手法,及藥物內服、外用等,處理病患的皮肉經絡氣血損傷及異常情況。申報需要填寫受傷原因。

醫療提供者資格

  • 中醫有分2種,除了註冊中醫外,還有表列中醫。一般而言,只有到政府認可的註冊中醫求診才合乎資格申請賠償。
  • 看診前最好查明看診的中醫是屬於哪一種,例如診所或上門醫師需提供有效註冊中醫執業證明書。如有疑問,亦可以到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的網站搜尋該中醫的姓名,確認是否在註冊中醫名冊上。
  • 有些保險公司只承認指定的中醫師或具有特定認證的治療者,因此需要確認您的醫療提供者是否在保險公司的網絡內。日

注意索償限額

  • 定額收費︰
    中醫的診金多數是定額收費,而藥費則另外計算,一般以劑數或日數計算。此外,根據所用藥物的不同,每劑/日的費用可能有浮動。門診保險大多會覆蓋基本的中醫診金,並列明保障多少劑/多少日的中藥。如果花費超出計劃保障金額,可能就無法得到全額賠償。
  • 一般門診保險的保單都會列明保障限額,可能包括但不限於:
    • 每年中醫診症最高可索償之金額上限
    • 每年各種中醫療法(如門診或針灸等)的診症次數上限
    • 每日最高的中醫診症次數上限
    • 接受手術或住院前/後中醫診症的特定適用時間/次數
    • 要成功索償中醫治療開支,記得不要超出保單列明的限額及限制。
  • 意外險覆蓋範圍也是中醫跌打治療︰
    但非所有保險都賠償跌打治療開支,有些需投保指定級別才提供保障,有些則需要加購額外保障,即使提供跌打保障,包括︰
    • 每日保障限額,可能不足以應付全數治療費用。
    • 每項骨折意外診症次數及費用
    • 每項非骨折意外診症次數及費用
    • 每保單年度合共診症次數及費用
  • 有些保險計劃可能要求在接受中醫治療之前獲得批准

妥善保管收據及中藥處方

投保人在索償時須向保險公司提供處方和正式收據,以便保險公司核對相關資料。因此,求診後記得索取由醫療機構/註冊中醫發出的中藥處方和收據,文件上應清楚列明:

  • 中醫師的姓名、註冊編號
  • 診所蓋章及中醫師的簽名/蓋章
  • 中醫師選用的藥物名稱、用法及劑量
  • 診斷結果及收費詳情
  • 意外險需申報需要填寫受傷原因。

中醫上門治療程式

  1. 初步評估患者情況:提供患者病歷及現況。
  2. 預約中醫 / 西醫上門。
  3. 中醫上門後對患者評估,上門診症後,設定治療方案。 接著,根據情況選擇針灸、按摩、導引、拔罐、刮痧、砭石等適當治療方法等。配合藥膳或中藥進行調理。 西醫上門後對患者評估,上門診症後,設定治療方案,包括止痛藥及其他檢驗。

總 結

門診保障及意外保險都可能涵蓋中醫服務,讓你可輕鬆針對疾病進行治療。但購買保險時需了解詳情,如需要中醫治療最好先咨詢保險公司或代表查詢所需項目可否索償,也需要了解保險公司是否有指定的中醫提供者或診所,特別是行動不方便者考慮中醫上門診療時可能要求在接受中醫治療之前獲得批准。

Featured Post

【中醫迷思】中醫治療會影響西藥服用嗎?

中醫治療會影響西藥服用嗎?

現代醫療常使用西藥幫助病患治病,特別長期病患及大病初癒回家的病人,但很多長者在生病時都比較傾向選擇中醫調理。中醫治療會否影響西藥的服用呢?讓我們通過深入的探討來尋找答案。

個案分析

方老太中風後行動不方便,聽說老友陳太太透過中醫上門度身訂製得調理方案效康復果很好,但方老太的兒子擔心服用的西藥與中醫治療結合會對病情產生影響,中醫師根據方老太的實際情況及西藥服用情況,將中醫和西醫的優勢相互結合,為方老太中風康復取得良好效果。

中西醫配合治療更好效果?

上一篇文章: 「【中醫治療】中醫如何配合西醫為患者在家治療?」瞭解到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有4大優勢︰

• 患者享有更全面且個性化的治療方式
• 產生更良好的療效
• 減少西醫藥物對身體的傷害
• 更準確評估病情

中醫治療對西藥服用有副作用嗎?

  • 手法治療不影響西醫服藥
    中醫手法治療包括多種技術和方法,主要以調理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為目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中醫手法治療:
    • 針灸:
      通過將針刺入特定的經絡穴位,調節身體的氣血流通,達到緩解疼痛、改善功能的效果。
    • 推拿:
      中醫推拿是一種手法療法,通過按壓、揉捏、推拉等手法,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
    • 拔罐:
      利用真空原理在皮膚表面形成吸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排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
    • 刮痧:
      通過刮拭皮膚表面,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助於緩解肌肉疼痛和改善皮膚狀況。
    • 艾灸:
      使用艾草製成的艾條或艾柱,在特定的穴位上進行熏灸,溫熱作用可促進氣血流通,增強免疫力。
  • 中西藥物相互作用:
    某些中藥成分可能會影響西藥的代謝,導致西藥的濃度過高或過低,從而改變療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例如,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可能會增強抗凝藥物的效果,增加出血的風險。同樣,某些西藥也可能會影響中藥的代謝和吸收。
    特別是在治療急性疾病時,中藥的調理效果可能會幹擾西藥的治療效果。

使用中醫治療對西藥服用患者有什麼注意事項?

  • 告知醫生:
    患者應該向中醫師和西醫師提供詳細的用藥清單,包括所有的中藥和西藥,確保醫生瞭解患者的整體治療計劃。
  • 監測相互作用:
    某些中藥可能會影響西藥的代謝,患者需要定期監測療效和副作用,並在出現異常時及時向醫生反饋。
  • 分開服用時間:
    建議將中藥和西藥的服用時間分開,以減少相互作用的風險。例如,可以在兩者之間間隔1-2小時。
  • 個體化治療:中醫治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避免使用可能與西藥產生衝突的中藥。
  • 遵從醫囑:遵循醫生的建議,確保在使用中醫治療的同時,西藥的劑量和服用方式不受影響。
  • 病情穩定後再進行中醫治療
    住院期間,主診醫生基本醫到病人情況穩定後,先俾中醫做治療或開藥;如病人昏迷不省人事狀態,則不建議中醫介入。

適合中西醫配合上門治療的患者​

  1. 癌症患者
    在罹患癌症或需要動手術的大病時,患者的生理機能會明顯下降,因為大病可對身體造成嚴重的摧殘,再加上治療給身體帶來的消耗、損害,所以大病初癒的患者,往往會有臉色蒼白、身體無力、虛弱、食欲差、消瘦等狀態。
  2. 患長期疾病的長者
    特別是體弱不方便獨自出門的長者。
  3. 手術後出院的患者
    大病之後,患者食慾下降,身體較為虛弱,隨意移動身體會影響傷口恢復。
  4. 中風康復長者
    中風康復長者身體虛弱、行動不便。

中醫上門治療程式

  1. 初步評估患者情況:提供患者病歷及現況。
  2. 預約中醫 / 西醫上門。
  3. 中醫上門後對患者評估,上門診症後,設定治療方案。 接著,根據情況選擇針灸、按摩、導引、拔罐、刮痧、砭石等適當治療方法等。配合藥膳或中藥進行調理。 西醫上門後對患者評估,上門診症後,設定治療方案,包括止痛藥及其他檢驗。

總 結

在如今的醫療領域中,中醫和西醫都各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我們面臨健康問題時,有時可能會同時接受中醫治療和服用西藥。中醫和西醫雖然理論體系不同,但並非完全對立。中醫注重整體調理,通過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來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西醫則更側重於針對具體病症,使用化學合成藥物來直接消除病因或緩解症狀。 因此,在同時使用中醫和西藥時,建議患者與醫療專業人員充分溝通,告知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以確保安全並減少潛在的副作用。

Featured Post

【中醫治療】選擇中醫上門診療前要了解及注意什麼?

選擇中醫上門診療時,確實需要考慮和了解一些重要的因素,以確保您獲得安全、有效的治療。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選擇中醫上門診療前應該了解和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中醫上門前基本準備

  • 病歷記錄
    準備好病人的病歷資料,包括以往的病史、用藥情況和過敏史,方便醫師進行診療。
  • 診療範圍
    了解中醫師提供的服務範圍,包括針灸、推拿、中藥等,確保符合您的需求。
  • 醫師資格
    確認醫師的專業資格,包括其是否持有香港認可有效的執業證書以及相關的教育背景。了解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擅長的治療領域。例如,有些醫生可能更擅長治療特定的疾病或症狀。
  • 費用透明
    詢問診療的收費標準,包括上門費、診療費和藥物費用,避免後期出現不必要的糾紛。最好上門前清楚了解是否可用醫療券或是否可以申請保險賠償。
  • 預約流程:
    了解預約的流程和所需時間,以及提供準備相關信息。包括地理範圍和時間安排,確保醫師可以在您方便的時候提供恰當的服務。

中醫上門後治療前準備

  • 衛生環境:
    確保中醫師上門時的診療環境衛生,及足夠空間給患者治療,這對於中醫的施療效果至關重要。了解醫生如何保持診療衛生和設備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 溝通方式:
    選擇一個恰當表達方式或監護人向醫師清楚傳達的訴求及感受,特別是不能言語的患病長者。
  • 治療方案:
    在診療前,了解醫師的治療方案,包括預期的療程和可能的效果。
  • 配合治療:
    積極配合醫師的建議及治療計劃,以獲得最佳效果。
  • 應急措施:
    瞭解在治療過程中如有不適,醫師的處理措施及如何聯繫醫療機構。

預約中醫上門診療程式

  1. 初步評估長者情況:提供病人患病情況、基本資料及 生命體征指數,初步判斷病人是否適合中醫上門,或需要緊急送院醫治。
  2. 了解收費標準,傳送相關資料圖片給醫療機構,並預約上門中醫。
  3. 中醫上門後對患者進行評估診斷,確定針對性的手法,設定治療方案,跟據情況選擇適當的手法,如按摩、推拿、艾灸熱敷等。在具體操作時病人或監護人要注意病人受力程度、時間長短、頻率快慢等因素,如有不適及時向醫師表達,需要時可配合治療後的中醫調攝;
  4. 醫師結束治療離開後,客服會發送服務收費清單,支付費用並預約複診。

總 結

在宅中醫治療有更溫暖及自在醫療體驗。通過仔細考慮以上因素,亦更好地為自己選擇合適的中醫上門診療服務。

Featured Post

生死有「智」、「紙」定平安 | 一文識「三寶」

與其他發達城市一樣,香港正面對人口老化的嚴峻挑戰。研究指出,到2026年,香港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佔總人口超過24.6%,標誌著香港正步入「超高齡社會」。因應這個趨勢,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生死教育,致力打破談論死亡的禁忌,協助市民以正面態度面對死亡議題,並加深理解「平安三寶」的內容及其重要

「平安三寶」包括平安紙(遺囑)、持久授權書(EPOA)和預設醫療指示(AD)。平安紙是一份保護個人意願得到遵守的法律文件,用於指定去世後的資產分配。持久授權書是指在個人失去行為能力時,授權他人代為處理財務和法律事務,確保其財產能夠得到妥善管理。預設醫療指示可以表達個人在生命垂危時是否維持生命治療,減少家人因不同意見而產生的困擾和爭執。

相信不少人早就耳聞「平安三寶」的概念,但我們仍然需要注意,這三者在實質操作上,實施方式、註冊程序和適用範疇上大有區別。

平安紙

「平安紙」,又稱為遺囑,是一份極為重要的法律文件,能夠確保財產在離世後按照本人意願分配。這份文件不僅可以保障您的最後心願得以實現,還能避免家人因財產分配問題而產生爭議

立平安紙好處多:
  1. 明確財產分配:
    詳細指定每項資產的分配,包括金錢、房地產及其他資產。
  2. 指定執行人:
    選擇信任的人執行遺願更安心,確保一切按照真實意願進行。
  3. 安排未成年子女的監護:
    如果您有未成年子女,可以在平安紙中指定他們的監護人。
  4. 表達喪葬安排:
    說明本人對於葬禮或其他身後事的意願。
  5. 減少家庭糾紛:
    明確的遺產分配可以大大避免家人之間因財產問題而產生的矛盾。
立平安紙的合法程序:
  1. 以書面形式撰寫遺囑內容
  2. 兩名見證人同時在場見證並簽名
  3. 見證人不可為受益人
  4. 確保立遺囑人具備行為能力
  5. 明確表達遺囑意圖

雖然訂立平安紙可能讓人感到不適,很多人甚至認為“唔關我事”,但它確實是一項負責任的行為,能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保障和平安。及早考慮訂立平安紙,可以確保自己的心願得到尊重和執行。

持久授權書

假如日後自己因身體抱恙或精神欠佳,無法妥善處理個人事務,該如何是好?
這時,持久授權書便能發揮其重要作用。「持久授權書」是一份法律文件,允許個人(稱為授權人)可以預先授權一位信任的人(稱為受權人),在自己日後喪失行為能力時,代為處理財務事務。有別於「一般授權書」,它更像是一份「放心紙」。
持久授權書VS一般授權書
持久授權書 一般授權書
授權人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 仍然有效 在授權人失去精神行為能力時即告失效
適用範圍 財產和財務事務 範圍較廣泛,涵蓋各種事務
法律要求 必須在律師和醫生的見證下簽署,需向高等法院註冊才能生效 程序較為簡單
撤銷條件 一旦授權人失去精神行為能力,就不能輕易撤銷,除非經過法院程序。 隨時由授權人撤銷
訂立持久授權書有什麼好處呢?
  1. 安心:
    失去行為能力後之事宜有人跟進,不用擔心。
  2. 省事:
    家人毋需向法院申請監護令,省時又省力。
  3. 自主:
    可以自行選擇最信任的人來幫忙。
  4. 防爭議:
    避免家人為誰來處理事務而爭吵。
持久授權書主要功能
  1. 財務管理
    受權人可以在授權人失去行為能力後,合法地處理財務事宜,例如支付醫療費用和日常開支。
  2. 預防性安排
    透過持久授權書,授權人可以提前安排可信任的人士代為管理資產,避免因失智或其他原因導致財務混亂。
  3. 靈活性
    可根據需要對受權人的權限進行限制或設定生效條件。

請記住,只有當您無法自己作出決定時,這份文件才會生效。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可以自己自主地管理一切事務。訂立持久授權書,就像買了一份保險。這份法律文件的最終目的,是確保我們的事務能夠得到持續且妥善的照料。建議您在身體健康、思維清晰時,認真考慮訂立持久授權書。

預設醫療指示

「 預設醫療指示」是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能夠提前表達自己對未來醫療決定的意願,特別是在無法自主表達時。主要針對維持生命治療(LST,life sustaining treatment)的選擇,例如是否使用人工呼吸機或心肺復甦術、插胃喉等。

現在的醫療技術進步快速,即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也有很多方法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我們要知道,有些治療方法雖然可以讓人活多一段日子,但反而會讓病人感到更痛苦,無法安詳離開。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醫生和家人可能會不太確定該怎麼做。因此,有精神行為能力的病人若決定不接受LST, 就可以簽訂「 預設醫療指示」。

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有什麼好處呢?
  1. 尊重個人意願:
    即使在失去表達能力時,病人的醫療決定仍能得到尊重。
  2. 減輕家人壓力:
    避免家人在危急時刻必須做出艱難的醫療決定。
  3. 提供明確指引
    為醫療團隊提供清晰的治療方向。
  4. 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可提前拒絕接受某些侵入性治療。
訂立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需要註意的是:在香港,預設醫療指示現仍未有法律約束力,存在灰色地帶,但在普通法框架下,通常會被醫療團隊和家屬尊重。任何人包括家人也不可撤銷病人所簽訂的預設醫療指示。

  1. 必須在精神狀態良好時訂立。
  2. 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以確保理解各種醫療選項。
  3. 需要有見證人在場簽署。
  4. 定期檢討並更新,以確保反映最新意願。

預設醫療指示不僅關乎個人尊嚴,也是對家人的一份關愛。重要的是要讓家人知道我們的想法,令到大家安心,同時也減輕了家人的精神負擔。建議大家及早考慮訂立預設醫療指示,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份安心保障。

總 結

這三份文件共同構成了平安三寶,使個人在面對生命終結或健康危機時,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未來和資產分配。透過合理的規劃,可以減少家庭成員在面對困難時的壓力與糾紛。

Featured Post

【紓緩治療、安辭在家】癌末需要的平安藥

當癌症進展到末期的時候,不管是病人或是家屬,身心都一定十分煎熬!生命的最後時間(臨終)可能是幾個月、幾周、幾天或幾小時,如何給予好的照顧,讓病人在最後一段時間可以走的舒適, 本篇文章我們解說一下癌末需要的平安藥︰嗎啡貼、鎮靜劑口服及Scopolamine 東莨菪鹼貼如何幫助病人減輕痛苦。

減少疼痛及減少氣促感覺

癌症的疼痛絕對是讓許多癌友最受不了的問題,有可能是癌症引起或是治療所引起的,持續的疼痛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降低,因此家屬與病人可以和醫護人員討論,詳細評估生理狀況之後,共同擬定一個疼痛治療計劃。

使用嗎啡(Morphine)類的止痛︰

嗎啡有許多優點,不會影響疾病變化,也不會和疾病的治療衝突,不會對胃、肝或腎臟造成傷害,然而它也有一些副作用,像是便秘、噁心、嘔吐、想睡覺、意識不清和排尿困難等等,若發生副作用的時候,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用藥。對晚期病人主要有三個功用。第一是止痛,第二是減少氣促感覺,第三有少少興奮作用及平衡晚期疾病所引起的不適。

但我們先了解一下嗎啡止癌末疼痛注意事項。

減少失眠及心理焦慮

鎮靜劑口服幫忙癌症病人抗焦慮及安睡︰

病人因為其他身體不適或疼痛干擾而影響睡眠,癌症帶來焦慮、不安、憂鬱等等狀況,這個問題不只病人可能發生,家屬也有這樣的可能,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藥物改善,透過諮詢、陪伴、團體治療等方式,或是透過靈性力量的提升,陪伴病人走過最後的一段路。

減少死亡嘎嘎聲

Scopolamine 東莨菪鹼貼可改善嘎嘎聲聲音︰

當病人最後時刻死亡前昏迷後的會產生嘎嘎聲,這是由於病人的呼吸會由於喉嚨內液體的積聚而發出一種 窒息的聲音,醫生們有時候將其稱作“死亡喉音”(death rattle),在生命末期的常見症狀(25%-50%),在醫生們看來,“死亡喉音”本身並沒有什麼危害性,病人也不會有感覺痛苦或不適,但在旁人(親友或照顧者) 聽來確非常痛苦。科學證明東莨菪鹼在臨終關懷中治療死亡嘎嘎聲(死亡喉音)有效減少喉嚨內液體的積聚,醫生可根據病人情況準備此處方藥藥貼或注射藥物,令患者可以安寧地離開。

總 結

生命的最後時間(臨終)可能是幾個月、幾周、幾天或幾小時,最佳方法可以令到病人舒服啲瞓覺中離開,對家屬和醫療照護提供者來說,能提前知道病人的期望並與病人敞開心討論生命末期的計畫是很重要的。這能幫助家庭成員比較容易的在病人生命末期為他們做出重大決定。

Featured Post

【家居到診】如何幫到長期臥床病患

「居家安老」、 「在宅療養」無疑是大多數長者的理想生活方式,能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治療,有助於減少病患的焦慮和壓力,讓他們感到更放鬆。

傳統又繁瑣的就醫過程對臥床病患來說常常充滿挑戰。病患需要忍受長時間等待應診、擁擠及危機四伏的候診室以及 不便利的交通運輸。其中過程都可能加劇他們的焦慮和不安,讓脆弱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加不穩定。

相對而言,家居到診服務為病患提供了另一種可行的選擇。

醫療團隊現在可以提供上門服務,他們進入患者家中,更便於了解生活環境和設備,全面掌握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針對具體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專業醫療照護。這項服務有效減輕患者和家屬的壓力,使患者能在親友陪伴下接受治療。同時,還能提供細緻的家庭護理指導和照護技巧,減輕日常負擔。家居到診不僅提升了醫療質量,也改善了病患和家屬的生活品質。

在家診症VS出外就醫優勢:

  • 便利性:不需出門,減少交通和等候時間及費用。
  • 舒適度: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治療,更放鬆舒適的治療體驗。
  • 私密度:在家診症能更好地保護病人隱私。醫生亦可透過視像或電話問診,全程在家中進行,避免在公共場所討論或洩露病情。對注重私隱的病人來說,無疑是一大優勢。
  • 個性化護理:醫療團隊能更好地了解生活環境,提供量身定制的護理方案。家居到診有利於打造良性醫患互動模式。醫生能夠直觀了解病患居住環境、生活作息至飲食習慣等影響病情的重要因素。病患也能更放鬆和坦誠地與醫生溝通病情。在熟悉的環境中,病人通常會感到更安全和自在,更能如實反映自己的症狀和感受。這樣的互動模式使醫生獲取更全面和準確的病情資訊,從而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 降低感染風險:減少在醫院的潛在交叉感染機會。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或陪診者來說,選擇在家診症更為安全。許多長者和免疫力較低的患者,頻繁外出就醫更容易接觸到病毒,增加感染的機會。家居到診能有效減低感染風險,為他們提供更安全的環境。
  • 減輕壓力:醫療團隊能提供家庭護理指導、照護技巧,減輕日常負擔。減少了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壓力。

家居到診服務的一般流程和運作模式

服務範圍和適用群體

家居到診的服務範圍主要覆蓋日常健康檢查、慢性病管理、術後康復、紓緩治療等各個領域。適合以下群體︰

  • 行動不便者(長期臥床/癱瘓患者)
  • 癌症/晚期疾病患者
  • 中風患者
  • 手術後康復需要持續照護的患者
  • 需呼吸機協助呼吸之患者
  • 選擇在家離世患者
  •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 居住在偏遠地區的長者
  • 殘障人士等群體 

預約流程

一般來說患者可以通過電話、網上平台或移動應用程式等方式預約家居到診服務。服務機構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安排合適的醫護人員上門並提供專業的咨詢和指導。

收費標準

家居到診的收費模式因地區和服務內容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收費包括診療費、耗材費等,雖然價格相對高於普通門診,但考慮到節省了就醫時間和交通成本,性價比仍然很高。另外,政府針對特殊群體亦提供補貼或醫保報銷。

持續跟進與管理

家居到診服務不僅提供單次上門就診,更注重對患者的長期跟進與健康管理。醫護團隊會定期透過電話或即時通訊應用程式關心及評估患者情況,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持續控制。

家居到診如何幫到長期臥床病患?

專業醫療團隊協作

家居到診服務通常由多個專業領域的醫護人員組成團隊,包括內科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他們通過密切合作為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療方案,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

 

遠程醫療支持

在家居到診的過程中,醫護團隊可能會利用遠程醫療技術如視頻諮詢、遠程監測等,實時與醫生進行會診,進一步為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建議。

完善的設備配置

為了滿足在家中進行初步檢查和診療,除了基本藥品和治療用品外,家居到診服務還配備了便攜式的醫療設備,如便攜式超聲波儀器、心電圖機等,亦可根據需求提供氧氣機、 抽痰機等租借服務 , 在有效幫助病患之餘,同時減輕家人負擔。

緊急響應機制

家居到診團隊會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發現問題會迅速啟動緊急方案,必要時安排患者及時入院診治。

患者溝通與反饋

定期搜集患者以及家屬、照護者的意見和建議,及時了解和改進服務質量。

家庭護理培訓

醫護團隊除了提供專業診療外,還會針對性教導家屬及照護者一些基本的家庭護理技巧,如用藥指導、飲食建議、日常照護等,幫助管理病情。

總 結

家居到診服務通過專業的醫療團隊、先進的診療技術、長期的跟踪管理以及社區資源的整合,有效地確保了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安全性。不僅提高了患者的就醫體驗,降低了患者的就醫障礙,也進一步推動了家庭醫療服務的發展。

Featured Post

宅醫學堂 >> 醫學篇

【紓緩治療】在家/居處離世詳情

當生命走到盡頭,我們可能會考慮在家離世。一個尊嚴而體面的離世流程,不僅能讓逝者安詳地離開,更能令親友得到心靈的慰藉。本文參考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晚期照顧討論:關預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的晚期照顧立法建議,讓我們更了解在家/居處離世詳情。

參考文件:
2023年5月12日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 晚期照顧討論文件: 有關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的立法建議

在家/居處離世立法建議背景

  • 在香港立法規管預設醫療指示的建議早在 2004 年提出。
  • 預設醫療指示以及讓末期病人可以在居處離世是尊重病人選擇、提高臨終病人的生活質素的重要政策措施。
  • 預設醫療指示通常是指以書面作出的陳述,以便訂立人在精神上有能力作出決定時,在陳述中指明自己一旦無能力作決定時所拒絕的維持生命治療。
  • 而在居處離世則通常指病人可在其選擇的地方度過最後的日子,例如在家中、安老院或護養院, 而不一定在醫院。

法律依據

  • 香港現時並無法例或案例訂明預設醫療指示的法律地位。根據普通法的一貫規定,進行任何治療須獲有關病人同意,因此遵照普通法規定訂立的預設醫療指示具法律約束力。事實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一直有根據普通法讓其病人於有需要時訂立預設醫療指示。雖然如此,由於有關做立法會CB(4)413/2023(04)號文件 2 法尚未立法成文,因此預設醫療指示對訂立該指示的人士及業界均產生不確定因素。同時,自2012年以來,每年由醫管 局病人訂立的預設醫療指示數目有上升趨勢,其中列明拒絕接受心肺復甦術的指示由 2013 年的 325 份增至2021年的1742份。
  • 在居處離世方面,根據《死因裁判官條例》(第 504 章),現時如一名病人於家中自然死亡,而該病人死前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或在死前14日內的最後患病期間曾得到一名註冊醫生的診治,則其死亡不屬須予報告的死亡個案。 然而,根據第 504 章附表 1 第 1 部第 16 項,所有在殘疾人士院舍或並非護養院的安老院(指明院舍)1 發生的死亡個案 (包括自然死亡的個案),一概屬須予報告的死亡個案,不論死者死前是否有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或是否有在死前 14 日內的最後患病期間曾得到一名註冊醫生的診治2 。雖然須報告在指明院舍發生的死亡個案的有關規定,對院舍的住客而言是重要的保障措施,但亦同時導致院舍較為抗拒接受讓在院舍居住的末期病人選擇在其院舍離世。
  • 政府正著手草擬法例,目標是在2023年內提交《條例 草案》及在居處離世的相關修訂。政府將繼續推進多項相關工作,包括努力推展晚期照顧和有關生死議題的公眾教育, 以及加強醫療、安老服務和緊急救援人員的培訓和發展等。

選擇在家離世步驟

  1. 確定選擇在家離世患者病情是否符合以下3類︰
  • 第一類是末期癌症而選擇不再接受治療者。
  • 第二類是患有器官衰竭者例如心臟衰竭、呼吸系統衰竭丶腎臟衰竭。
  • 第三類就是無法進食的植物人或末期認知障礙症患者。
  1. 患者或家人決定有在家離世的意願,需要表明自己不希望接受任何急救及維生程式,病人或家屬盡早簽署《不作心肺復甦法檔》和《預設醫療指示》。
  2. 家人是否一致支持患者在家離世的想法,家居環境是否有足夠空間放置醫療器材及物資? 合適居住環境及配套比如︰家中設施如一張合適的醫療牀、製氧機、吸痰機、血壓計、血氧計等,最好是在病人回家之前准備妥當。
  3. 患者必須有醫療團隊根據病歷提供支援,容許照顧者貼身照顧及醫護人員上門評估與診斷,法律規定醫生需要至少每十四天上門診斷,家人能否負擔醫生的費用,以及其他藥物、護士、照顧員及租借醫療用品及器材等開支?
  4. 心理社交支援:做好一切心理準備,建立互相合作團隊(醫護、社工、親友),因患者臨終前身體會有不同的變化,最終可能需要被送回醫院,或最終在醫院離世。

最後離世時刻的安排

  1. 照顧者發現患者即將離世,在親友陪伴下等待醫生及殯葬禮儀師在24小時內到達,患者及家人希望遺體是在最佳狀況下得到保存。
  2. 可以進行任何宗教儀式,某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士離世後,會進行頌經助念的儀式大約有十幾種,可以幫助先人早登樂土。這種儀式在華人社會中頗為常見。據我們瞭解,香港有不少佛教義工團體都有提供相關服務。
  3. 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幫助先人換上乾淨、舒服的新衣服,可以好好地釋放自己的情緒,好好地與至親道別。
  4. 病人離世前十四日內見過病人的註冊醫生,在病人離世後二十四小時內上門證實其不屬於「非自然死亡」,就可以在死者家中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
  5. 殯儀服務團隊上門移動遺體 (安排輪椅及普通七人車,在不打擾其他住戶的前提下)到提前安排好的殯儀館。
  6. 死者家屬即日即可前往死亡登記處辦理死亡登記。家屬隨後可以安排殯葬事宜。

總 結

患者及家屬跟據患者病情及環境各因素考慮是否選擇「在家離世」。 如果有專業的醫護團隊幫忙就輕鬆多了,「老友宅醫」提供在家善終服務,包括跟家人聯絡及上門評估病人情況、照顧者角色、家庭環境、遺體運送路線等。病人離世當日,「老友宅醫」醫生使用心電圖機等儀器確認病人離世後, 即可填寫相關文件,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隨後將會安排殯葬公司上門跟進後續事宜。

Featured Post

宅醫學堂 >> 醫學篇

【紓緩治療】末期患者選擇在家離世,有否安排醫生跟進之分別

末期病患者選擇從醫院回家休養,繼而在家安詳離世,期間所面對的醫療問題及困難會令照顧者、家屬及患者自身感到力不從心,這是一個無法避免又充滿變數的問題。在本文中我們將詳細列出,從醫院回家,在家中休養接受治療,在家中離世等不同階段,是否有醫生跟進的區別。

當未期病患者離開醫院

在患者精神健全情況下,可行使病人權益,不管病情如何,都有權利拒絕接受醫院治療,自行簽紙離開醫院,但需要自行承擔風險。

 沒有醫生跟進  有醫生跟進
症狀輕度患者︰
可自助行動者
患者需按公立醫院安排之日子回醫院覆診。若藥物已用完,亦需親自前往醫院覆診及配藥。 聯絡上門醫生隨時提供服務,最佳方案是上門醫生到醫院一同接患者回家,在車上,醫生可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及維生指數監察,盡力讓患者安全回家。上門醫生根據患者情況,調整藥物及用藥方式和設置醫療設備。
症狀中度患者︰
體弱需要家人協助行動者
患者需按公立醫院安排之日子回醫院覆診。若藥物已用完,亦需親自前往醫院覆診及配藥。 聯絡上門醫生隨時提供服務,最佳方案是上門醫生到醫院一同接患者回家,在車上,醫生可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及維生指數監察,盡力讓患者安全回家。上門醫生根據患者情況,調整藥物及用藥方式和設置醫療設備。
症狀強度患者︰
不能行動的臥床者
患者需按公立醫院安排之日子回醫院覆診。若藥物已用完,亦需親自前往醫院覆診及配藥。 可安排上門醫生陪同患者乘坐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回到家中。在車上,醫生可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及維生指數監察,盡力讓患者安全回家。上門醫生根據患者情況,調整藥物及用藥方式和設置醫療設備。
儀器 知道如何選擇或選用租用儀器 上門醫護可以提供儀器的購買或租用服務
急救 未期患者的家屬可決定確定是否需要急救。或直接送回醫院。 雖然確定並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 (DNR)。但有問題時可立即聯絡上門醫生處理。

在家是否可進紓緩治療?

 沒有醫生跟進  有醫生跟進
身體不適及痛楚 沒有全面系統的跟進,患者及家人誤以為晚期病患所帶來的痛楚無可避免。又因為要經常回醫院覆診而增加親友的負擔。 晚期疾病為患者帶來身體不適及痛楚,最常出現如呼吸困難丶水腫丶失眠等。上門醫生可通過 有系統的紓緩治療服務減輕症狀。同時亦能以更靈活的照顧模式,應對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和食慾不振等問題。
家居照顧服務 可能只可靠不專業的親友協助照顧。 通過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親友或護工可以更業細心照顧陪伴,除了類似常規的照顧工作,比如換片扶身吃飯等。在患者累了或睡覺時,看護也坐在她身邊留意她的不適,睡醒時陪她聊天。
心靈關懷 未期患者及親友心靈都有很大壓力而不知道如何處理 通過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可安排社工及心理醫生協助未期患者及親友心靈安撫。
儀器 不知道如何使用儀器協助患者 通過醫療團隊的協助及指導下證正確使用儀器減輕患者症狀。

未期病患者在家離世

 沒有醫生跟進  有醫生跟進
發現患者離世 家人因為沒有醫護指導,所以不可能不知道患者是否將會離世,而是可能送入醫院急救,或報警處理。 由照顧者發現患者即將離世的,親友陪伴下等待醫生及殯葬禮儀師在24小時內到達患者家人也希望遺體是最佳狀況保存逝者身體。
時間道別 因為需要報警處理,親友手忙腳亂中,可能沒辦法心做最後告別。 在家善終的個案,他們的親友絕大部分都能在家中熟悉的環境,第一時間知道患者離世。有足夠的時間告別。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幫助先人換上乾淨,舒服的新衣服,可以好好地惜放自己的情緒和好好地跟至親道別。
宗教 因為需要報警處理,不能改動現場情況。 所以沒有辦法進行宗教儀式。 可以進行任何宗教儀式,某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再過身後,會進行頌經助念的儀式大約10個鐘,希望先人早登樂土。呢種儀式係華人社會中其實都頗為常見的。據我們瞭解,香港有不少佛教義工團體都有提供類似服務。
文件 需要報警處理,由法院審批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 註冊醫生在病人離世前十四日內見過病人,並在離世後廿四小時內上門證實不屬於「非自然死亡」,註冊醫生是可以在死者家中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
殮房 因為報警處理,會擾到其他同大廈住戶。遺體會先留在殮房等候處理橡檢查。 安排殯儀服務移動遺體 (安排輪椅及普遍七人車,不打擾到其他住戶)到已安排好的殯儀館。
領回遺體 獲死因裁判官豁免剖驗的遺體最早可以在領取「批准屍體埋葬/火葬證明書」時一同領回。家屬需辦理確認及領取遺體手續。需時比較長。 沒有領回遺體過程
殯葬事宜 需要更長時間家屬才能收到「死因醫學證明書」。家屬才可以安排殯葬事宜。 即日就可以由死者家屬拿著前往死亡登記處辦理死亡登記。家屬便可以安排殯葬事宜。
換衣 因為需要報警處理,不能改動現場情況。所以不能換衣等。 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幫助先人換上乾淨,舒服的新衣服,可以好好地惜放自己的情緒和好好地跟至親道別。

什麼類型的病患可以選擇在家離世?

並不是所有確診為末期患者的人都可以選擇在家離世,以下三類是較為適合的類型:

  • 第一類是末期癌症而選擇不再接受治療者。
  • 第二類是患有器官衰竭者例如心臟衰竭、呼吸系統衰竭、腎臟衰竭。
  • 第三類就是無法進食的植物人或末期認知障礙症患者。

第一類和第二類病人到了疾病後期需要頻繁進出醫院,因此感到莫大困擾。他們都非常渴望能回家治療,能夠選擇紓緩治療,在家度過餘下的日子,是很多病人的最大願望。

選擇在家離世需要準備的事項

  1. 患者一直有在家離世的意願,並表明自己不希望接受任何急救及維生程式,患者或家屬應盡早簽署《不作心肺復甦法檔》和《預設醫療指示》。
  2. 家人是否一致支持患者在家離世的想法,家居環境是否有足夠空間放置醫療器材及物資?合適的居住環境及配套比如︰家中設施如一張合適的醫療牀、製氧機、吸痰機、血壓計、血氧計等,最好在病人回家之前準備妥當。
  3. 患者必須有醫療團隊根據病歷提供支援,容許照顧者貼身照顧及醫護人員上門評估與診斷,法律規定醫生需要至少每十四天上門診斷,家人能否負擔醫生的費用,以及其他藥物、護士、照顧員及租借醫療用品及器材等開支?
  4. 心理社交支援:做好一切心理準備,建立互相合作團隊(醫護、社工、親友),因患者臨終前身體會有不同的變化,最終可能需要被送回醫院,或最終在醫院離世。

總 結

患者及家屬跟據患者病情及環境各因素考慮是否選擇「在家離世」。 如果有專業的醫護團隊幫忙就輕鬆多了,「老友宅醫」提供在家善終服務,包括跟家人聯絡及上門評估病人情況、照顧者角色、家庭環境、遺體運送路線等。離世當日「老友宅醫」醫生使用心電圖機等儀器確認病人離世後, 即可填寫相關文件,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隨後安排殯葬公司跟進後續事宜。

Featured Post

宅醫學堂 >> 醫學篇

【在家離世】據香港法律,是否只有醫生才有權證實病人已經死亡?

「在家離世」就是指晚期病人能在熟悉的環境、在家人的陪伴、幫助和關懷下,走完人生最後的路程。病人離世後,是否只有醫生才有權證實其已經死亡?

在家離世現況

2015年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將352個癌症病人及家屬分為兩組。第一組有177位病人在醫院離世,另一組有175人在家中過身。研究人員透過對家屬進行問卷調查,了解病人於生命最後一星期的痛苦程度及安詳感,結果發現在醫院離世者,有25%的家屬往後的時間仍未感到釋懷,相反家人在家中離世的則只有 12% 。

2016年香港大學、中文大學、醫學組織聯會分別做了一項調查,結果不約而同地發現,約30%受訪香港人希望「在家離世」。然而有報道顯示,香港醫療界估計每年「在家離世」的個案只有約3%,相對台灣40%、新加坡27%,香港的數字可謂差強人意。

香港法律規定

「在家離世」的法律基礎建於《生死登記條例》 ( 第 174 章 )

(1) 第20條 關於死亡證明書的條例

(2) 附表二 在《死因裁判官條例》(第504章)下的責任 第II部

(3) 附表二 在《死因裁判官條例》(第504章)下的責任 第III部 第2條

選擇「在家離世」的病人需跟據以下2條香港法律規定賦予醫生相關權力才能確保「在家離世」合法性,

(1)和(2) 授權醫生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的簽證權力,並發給死者家屬。

(3) 患者死亡前的 14 日內的得到註冊醫生的診治,並死於自然便不用通告死因裁判官、不用報警。

(1)
第20條 關於死亡證明書的條例

關於死因證明書的條文就死因證明書而言,以下條文適用 ——

(a) 登記官須應註冊醫生的書面申請,向其提供一本符合訂明格式的死因證明書的印製表格簿冊; (見表格 18)

(b) 如有任何人於死前最後患病期間經由一名註冊醫生診治,則該名醫生須在該人死後隨即在符合本條訂明的格式的證明書上簽署,並盡其所知及所信,在證明書上述明死因,同時將該死因證明書送交須根據本條例申報關於該宗死亡個案資料的人,而該人於申報關於該宗死亡個案資料時,須將該證明書送交登記官員;證明書上所載死因須記錄於登記紀錄內:
但除非該名醫生曾親自檢視該人的屍體,並信納該人已死亡,否則不得在該證明書上簽署;或如該人是在醫院內死亡的,則除非該名醫生接獲另一名註冊醫生的通知,謂該另一名註冊醫生曾親自檢視該屍體,並信納該人已死亡,否則不得在該證明書上簽署; (由 1967年第 40號第 2條修訂;由 1997年第 27號第 71條修訂;由 1997年第 80號第 59條修訂 )

(2)
附表二 在《死因裁判官條例》(第504章)下的責任 第II部

在《生死登記條例》( 第 174 章 ) 下的責任

現憑《生死登記條例》( 第 174 章 ) 第 20 條制定,如任何人在死前最後患病期間經由一名註冊醫生診治,則該名醫生須在下列規限下在該人死後向一名合資格申報人簽發死因證明書,該證明書內須包括一項陳述,述明在該段最後患病期間曾否施用麻醉藥,如曾施用,則述明施用何種麻醉藥。上述的規限是除非該名註冊醫生曾親自檢視該人的屍體,並信納該人已死亡,否則不得在證明書上簽署;或如該人是在醫院內死亡的,則除非該名醫生接獲另一名註冊醫生的通知,謂該另一名註冊醫生曾親自檢視該屍體,並信納該人已死亡,否則不得在該證明書上簽署。該申報人有責任將證明書送交登記官員。

辦理死亡登記的合資格申報人
( 即只應向該等人發給此證明書 ) ——

  1. 在死者死亡時在場的死者親屬。
  2. 在死者死前最後患病期間照顧死者的死者親屬。
  3. 在死者死亡時在場的人。
  4. 在死者死前最後患病期間照顧死者的人。
  5. 符合以下說明的房屋的佔用人:死者在該房屋內死亡。
  6. 安排埋葬死者屍體的人。
(3)
附表二 在《死因裁判官條例》(第504章)下的責任 第III部 第2條

《死因裁判官條例》( 第 504 章 ) 附表 1 第 1 部指明各類須予報告

的死亡個案如下 ——

  1.  某人的死亡,而在醫學上的死亡原因是註冊醫生不能在死因證明書上準確地陳述的。
  2. 某人 ( 不包括在其死亡前被診斷為已患期末期疾病的人 ) 的死亡,而該人在其死亡前的 14 日內的最後患病期間並無得到註冊醫生的診治。
  3. 意外或受傷 ( 不論在何時受傷 ) 所導致的死亡。

醫生如何發出死亡證明

選擇「在家離世」的病人,必須安排醫生每兩星期上門探訪,了解病情及教導照顧者護理技巧,並講解病人離世時的生理反應,隨時跟進病情。

醫生將根據病人的病情以及他們的臨床經驗,來判斷病人是否已經死亡。隨後醫生將填寫死亡證明,並簽署證明。

根據香港法律,任何非醫療人員试图證明病人已經死亡都是非法的。這是因為只有醫生才具有專業的醫療知識和技能,能夠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是否已經死亡。此外,填寫和簽署死亡證明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格式,這些都需要由專業人士來完成。

總 結

根據香港法律,只有醫生才有權證實病人已經死亡。這是因為醫生具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能夠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是否已經死亡,並能按照法律程序填寫和簽署死亡證明。「老友宅醫」為此一直肩負著醫療及統籌的角色,與患者、照顧者、家人及其他身心靈專家同行,攜手協力讓患者在相對平靜舒適的環境中完成生命的最後一程。

Featur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