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宅醫學堂 >> 醫學篇

【紓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安辭在家 Die at home】是許多老年人所期望的

「紓緩治療、安辭在家」一直是許多老人家所期望的,加上新冠疫情亦改變了部分民眾的就醫習慣,加劇了老年人對留院治療的抗拒。這種心理背後有著多重原因。

許多老人家擔憂自己會在醫院獨自離世,因此拒絕入院。他們更希望能與家人一起,在家中度過最後的時光。然而,這一願望卻難以實現。

例如,有一位婆婆不慎跌倒入院數月,由於疫情期間醫院嚴格限制探訪,令其誤會遭到家人遺棄,每天哀聲涕淚,導致心情鬱悶、精神不振、影響病情康復。入院前她尚能與家人正常溝通,但出院後卻已失去言語交流能力,對外界失去反應。甚至有一些養老院的老人家刻意自我傷害,希望能夠被送到醫院,與家人相見,卻往往事與願違。這些例子都表明了老年人對於孤獨離世的擔憂,然而這種擔憂在現實中很難得到有效緩解。

事實上大多數老年人對死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接納,除了患有認知障礙(Dementia)或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的個案外,他們並不像想象中那樣畏懼死亡。我們接觸過的很多老年人,都表現出勇敢面對生命最後階段的態度。一些患者即使承受著病痛,仍然拒絕入院治療,只希望能夠在家臨終。

就像一位離島個案的伯伯,選擇接受「紓緩治療、安辭在家」,最終能夠在兒孫的陪伴下寧靜離世,劃下人生的完滿句點。其實在親人的陪伴下在家中離世,無疑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

 

「老友宅醫」計劃的核心理念,就是讓晚期患者(Terminal paitient)能夠在家中接受紓緩治療(Hospital at home),減輕身體痛楚,讓他們能夠以身心平靜、有尊嚴的方式離開人世。團隊最大的動力和支持亦來自於能夠實現家屬與患者的心願。我們期盼未來能為更多人提供這樣溫暖的臨終服務,使老人家不必孤獨離世,而是在親友陪伴下安詳地結束人生。

為什麼「在家離世」那麼難?

早在2016年,本地醫學組織聯會和兩所大學分別進行了社區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約30%的香港受訪者希望在家中度過最後時光,但實際能夠實現的人卻非常有限。

主要原因包括:

 

  1. 部分患者擔心給家人帶來麻煩,更擔心無法體面安葬;

  2. 一旦患者出現痛苦或呼吸困難的症狀,家人通常會立即叫救護車送院,而非讓患者在家中安然離世;

  3. 居家離世需要報警處理,必要時有機會需要強制解剖以確定死因,讓家人難以接受;

  4. 居所被定義為「凶宅」的錯誤觀念;

  5. 能夠上門為患者診症的醫生數量十分有限,大多數患者只能前往診所尋求醫生診症,或者召喚救護車送醫。

「老友宅醫」如何實現「在家離世」

 

  1. 預先設置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

  2. 失去認知能力的患者在持有相關醫療記錄的前提下,亦可選擇「在家離世」;

  3. 患者去世前14天內,註冊醫生確認患者的狀況及可能隨時離世的可能性後,簽發死因證明書(Certificate of the cause of death),豁免向死因裁判官提交報告,避免強制解剖;

  4. 家屬與「老友宅醫」團隊通過WhatsApp等即時通訊工具保持聯繫,如有異常可立即請醫生上門診症或進行視像診症。

「在家離世」後需要做些什麼?

  1. 取得死因證明書:只有註冊醫生有權確認患者已經死亡並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
  2. 登記死亡:前往生死註冊署(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領取死亡登記證,即死亡證(Death Certificate)
  3. 遺體處理:根據相關法規要求,在死亡後的48小時內必須將屍體儲存於合法的停屍地點。家屬在辦理死亡證的同時,應立即聯繫殯儀公司以獲得服務。死亡證簽發後,殯儀公司便可將逝者遺體從家中運送至殯儀館。

總 結

有「老友宅醫」醫療團隊的幫助,情況會更加簡單輕鬆。我們提供在家善終服務,其中包括與家人聯繫、醫生上門評估患者情況、調查照護者的角色和家庭環境,制定「紓緩治療」方案、安排家居到診及規劃遺體運送路線等。在患者離世當日,「老友宅醫」醫生會使用心電圖機進行評估,確認患者已經離世,填寫相關文件並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更可代轉介殯葬公司服務,讓家屬可專心送別患者。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居家照護】如何準確使用血氧儀?

缺氧十分常見,且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其中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也稱為「沉默缺氧」,指的是血氧含量下降,但沒有明顯的呼吸困難或其他症狀,常見於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導致嚴重後果,需要特別留意。

隨著長者健康意識的提升,血氧儀逐漸成為家庭必備的健康監測工具。血氧儀是一種常見的醫療設備,用於測量人體的血氧飽和度,即血液中氧氣的含量。常用於檢測心肺功能,並觀察患者恢復情況。血氧儀怎麼用?正常人的血氧是多少?血氧93正常嗎?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將介紹血氧儀的相關知識、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幫助您更好地守護長者健康。

準備工作

  1. 確認設備準確性:詳閱說明書,確認血氧儀是否準確,並定期進行校準,以確保測量結果的可靠性。
  2. 清潔手指或耳垂:清潔食指、中指或耳垂,確保沒有指甲油、護手霜等物質干擾;注意指頭太冷時會影響血液循環,需待手指溫暖後再進行測量。
  3. 保持平靜放鬆: 保持平靜和放鬆,避免焦慮或緊張情緒,因為情緒波動會影響血氧飽和度。
  4. 確保血氧儀乾淨: 打開血氧儀,等待儀器自檢完成,通常需時數秒鐘至數十秒鐘,確保設備啟動正常。

血氧儀的使用步驟

  1. 將手指插入血氧儀的傳感器內,確保傳感器與手指緊密貼合,避免留出空隙。
  2. 測量過程中保持手指穩定平放,不要移動或搖晃,確保血氧儀穩定收集數據。
  3. 等待數秒到數十秒,直到血氧儀屏幕上顯示出血氧飽和度值和心跳次數值。
  4. 血氧儀的讀數應在20-30秒內穩定下來,同時會讀取脈率和心拍波形。
  5. 若脈博波形不動,可能因為手指太凍,血液循環不足影響測試準確度。可使用溫水或暖包温热手指后再进行测量。脈搏波形平均出現代表正常,否則代表不準。
  6. 等待數秒鐘到數十秒鐘,直到血氧儀屏幕上顯示出血氧飽和度值和心跳次數值。
  7. 完成測量並記錄數據,以便日後追踪。
  8. 測量過程注意觀察病人面部是否有氣促,唇部是否變紫,留意呼吸次數。

解讀監測數值 ≦93%應就醫

血氧濃度計顯示兩個數值。一個是血氧濃度(SpO2),正常值為≧95%。另一個數值是PR,也就是每分鐘心跳次數,正常值為60-100次;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或身體活動會影響血氧濃度和心跳速率。

血氧含量 (SpO2) 建議
≦90% 此含氧量顯示患者情況非常危險,請立即安排入院。
90%至 93% 此含氧量令人擔心,請盡快聯繫醫務人員,由醫生盡行評估。
≧93% 血氧含量在正常範圍內,可按時監測血氧含氧量。

影響血氧儀的數據原因

  1. 運動︰運動時身體的代謝速度和需氧量會增加,氧氣消耗快,可能導致血氧濃度低。
  2. 周圍環境︰血氧仪的最佳工作环境温度为15℃-30℃,湿度为10%-80% RH。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会影响仪器的运行,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强光照射会影响血氧仪的传感器,导致测量结果偏差。建议在光线柔和的环境下测量。
  3. 手指:手指温度过低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影响血氧仪传感器对血氧浓度的测量。建议使用温水或暖包温热手指后再进行测量。
  4. 指甲:指甲油会干扰血氧仪传感器的光线穿透,影响测量结果,测量前應卸除指甲油。指甲過长或有其他異常情況也會影響測量結果,测量前應修剪指甲。
  5. 皮膚:厚重的護膚品会影响传感器与皮肤的接触,影响测量结果。测量前應清洁手指表面。手指部位出现割伤或创口亦會有所影響,建议使用其他手指进行测量。
  6. 其他因素︰如黑色素沉著、貧血、心臟疾病、表皮降解劑等均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7. 驗證方法:可用血壓計測試心率進行對比,確定準確度。

總 結

使用血氧儀需要一個安靜且穩定的環境,要仔細閱讀使用說明並按照規定的步驟來測量,並正確地將指頭放置在血氧儀內,確保得到可靠和準確的血氧飽和度數據。

宅醫學堂 >> 照護篇

【居家照護】如何照料患病長者的進食?

家裡的長者因為年老、疾病等因素,日常生活起居飲食都需要家人的照顧,進食問題必然成為一天中照料內容重要的一環,我們該如何協助長者進食?把握照料患病長者進食技巧不但可以提高長者的食慾及進食量,還能避免因不當的姿勢和餵食造成的嗆咳等危險情況,以下就讓我們看看協助患病長者進食的具體操作方法吧!

準備工作

  • 選擇安靜穩定的環境,保證長者在進食時不被打擾。
  • 如需要配戴假牙,家屬可從旁協助。
  • 協助服用餐前藥物。
  • 為長者穿上圍裙,以防弄髒衣服及床鋪。
  • 向長者介紹食物的種類及口味,可增加長者的食慾。
  • 確認食物溫度是適合長者放進口內,可以預先用水濕潤長者口腔。
  • 餵食方向
  • 臥床飲食照料
    協助老人保持坐位直立或稍稍前傾;如果無法坐直可將床頭抬高30-45°,利用枕頭或墊子等物保持體位穩定、頸部前傾和腹部鬆弛。

餵食方式

  • 坐老人身邊餵食

注意事項

  • 為長者準備營養均衡的飲食,如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確保長者身體得到充分的營養。
  • 讓長者定時定量進食,最基本為一日三餐,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如果長者需要吃零食,可以適量準備一些健康的零食,如堅果、酸奶、水果等。
  • 飯後擦乾口角水漬和殘留的飯渣,取下圍裙清潔備用。協助漱口,除下並清洗假牙,在照料長者進食時,要注意保持食物和餐具的清潔衛生,避免細菌污染。
  • 在照料長者進食時,也要關注長者的情緒變化,以免長者因情緒影響食慾和營養吸收。
  • 留意長者是否需於餐後服藥。
  • 時刻留意長者的進食姿勢,於進餐30分鐘後恢復平臥。
  • 確認食物溫度適宜,以免過熱或過冷。
  • 適時鼓勵長者有助其吞嚥。餵飯過程要輕柔,留意長者進食速度要緩慢,避免嗆咳和噎食。
  • 留意是否有噎食嗆咳的具體表現。

總 結

在家照料患病長者進食,需細心謹慎。首先,為他們準備易於咀嚼和消化的食物,如軟食、湯粥等。其次,保持餐具清潔衛生,確保長者可安心用餐。最後,耐心陪伴長者進食,關注他們的需求並及時回應。讓患病長者感受到溫暖與關愛。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傷口護理】如何分別尿疹與壓瘡?

長時間臥床、缺乏運動及營養不良等因素,長者容易出現健康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尿疹和壓瘡。然而在初期階段,尿疹和壓瘡往往容易誤診。本文將介紹如何區分尿疹和壓瘡。   

尿疹和壓瘡成因

尿疹和壓瘡是兩種不同的皮膚問題,但很容易混淆。

  • 尿疹的成因 (詳情參考 老人尿疹該如何處理?文章)
    尿疹又稱尿布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問題,多發生在嬰兒和老年人身上。尿疹是由於尿液與皮膚摩擦所引起的刺激性皮疹,常見於長者的臀部和陰部。這些部位容易潮濕,尿液的刺激容易損傷皮膚表層。尿疹的特徵包括皮膚紅腫、灼痛、瘙癢以及可能出現皮膚破裂和黃色膿液。
  • 壓瘡的成因 (詳情參考長期臥床必有壓瘡?文章)
    壓瘡又稱褥瘡,通常是由於身體部位長時間受壓迫所引起的。壓瘡是由於身體部分位置持續受壓,導致皮膚表層缺血和壓力集中而形成的潰瘍。常見於身體凸起部位,如腰部、臀部、尾椎骨、肩部和腳底等。長期臥床的長者因未改變體位和營養不良等因素,抵抗力較弱,容易出現壓瘡。壓瘡分為四個級別,從輕微的皮膚紅腫到嚴重程度第四級的深層肌肉和骨骼受損。

尿疹和壓瘡症狀

要分辨尿疹和壓瘡,需要觀察病情發生的部位、症狀和疼痛程度等。

 尿疹的特徵

  • 尿疹通常出現在皮膚摩擦處,例如尿布區域。
  • 尿疹的典型症狀包括紅腫、瘙癢、刺痛、燒灼感和水泡。

壓瘡的特徵

  • 壓瘡通常出現在身體長時間受壓迫的骨骼凸起區域,例如腰部、臀部、尾椎骨、肩部和腳底等。這些部位因長時間接觸床墊而摩擦。
  • 壓瘡的典型症狀包括皮膚紅腫、疼痛、溼疹、潰爛和褐色壞死組織。

如何治療尿疹和壓瘡:

尿疹的治療

(詳情參考 老人尿疹該如何處理?文章)

  1. 了解患者尿疹的症狀與原因。
  2. 採取預防尿疹的措施,包括使用乳膏和藥膏,防止大小便接觸傷口。
  3. 醫療照護:在細菌或真菌感染的情況下,必須按醫生指示使用處方藥物,不要自行使用藥物。
  4. 家庭護理:保持患部乾爽、清潔,定時更換尿片。

壓瘡的治療

  1. 諮詢醫護人員根據壓瘡的症狀進行分級。
  2. 預防壓瘡的措施:減輕壓力,使用專為長期臥床患者設計的醫療床、氣墊床墊或保護器。同時,提高營養攝取以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3. 醫療照護:根據專業傷口護士和醫生的指示進行傷口護理,例如使用壓瘡專用墊、退化性潰瘍治療藥物等。
  4. 家庭護理:定期翻身,保持皮膚乾爽和清潔,避免使用具有摩擦力的物品。

總 結

儘管尿疹和壓瘡都會引起皮膚發紅、疼痛和瘙癢等症狀,但它們的成因和傷口外觀有明顯差異。要區分這兩者,需要考慮傷口出現的部位、症狀的時間和嚴重程度等因素。如果老年人出現尿疹或壓瘡,應及時諮詢醫療機構或醫護人員,正確識別並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防止傷口惡化。 認識皮膚傷口和壓瘡護理是重要的,可以確保患者得到適當的治療和護理,促進傷口的癒合和保持皮膚健康。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傷口護理】老人尿疹該如何處理?

尿疹是老年人常見的問題,尤其是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容易出現壓瘡和濕疹(尿疹)等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皮膚感染和潰瘍。本文將介紹老年人尿疹問題及處理方法。

為甚麼會有尿疹問題?

尿疹又稱尿布疹,與壓瘡是不同的,尿布疹顧名思義與尿片使用有關,使用尿片會讓局部皮膚困於一個密閉、悶熱又不透氣的環境中,小便的氨以及大便的酵素導致皮膚表面的酸鹼度升高。而且大小便的刺激性會造成角質障壁受損、皮膚抵抗力降低,再加上患者頻繁活動而產生長期重覆的磨擦,屁股的皮膚很容易出現尿布疹、濕疹、紅色丘疹與水泡等反應。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滋生會感染皮膚,進而形成大人屁股燒灼、紅疹、痕癢等不適感症狀。

常見的尿疹處理方法:

  • 勤加更換尿布:
    選擇透氣材質的尿布及床單,防止病人屁股皮膚過度潮濕而形成浸軟現象;另外必須保持皮膚乾爽。情況較嚴重的患者每小時檢查一次,以便及時更換老人的尿布,避免尿液積聚,加劇尿疹病情。
  • 保持清潔:
    每次大小便後應立即清洗,再以棉質毛巾輕拍擦拭即可。若有破皮,勿以濕紙巾擦拭局部,破皮部位不能使用含酒精的刺激性潔膚用品。清洗時盡量須使用 pH 值接近 5.5的溫水,不要使用鹼性或酸性肥皂或沐浴露清潔皮膚,因為會破壞皮膚原本保護膜的抑菌功能,使皮膚變得容易乾裂;另外鹼性或酸性的肥皂或沐浴露之殘留物也可能會引起刺激與過敏。
  • 保持乾爽透氣:
    留意室溫的調節,減少出汗量,或形成悶熱環境;穿著寬鬆的棉質衣服,避免衣服緊貼皮膚,保持通風和乾爽。
  • 局部用藥:
    可以使用專門針對老人屁股破皮的藥膏,乳膏和藥膏可以舒緩皮膚及作為防護傷口的隔離措施,有細菌或真菌感染情況下,需要配合醫生處方藥物使用,必須遵循醫生的指示,不要自行使用藥物。

乳膏和藥膏正確使用方法:

隔離防護措施主要避免尿液與糞便接觸尿疹皮膚 ,令屁股皮膚修復好轉。

  • 第一次︰
    在尿疹位置及容易磨擦地方擦上厚厚一層, 確保乳膏或藥膏完全覆蓋傷口。
  • 換尿片時︰
    大小便後時, 在換尿片前先把最表面的藥膏連同大小便一併抹走,清潔後再厚敷一層新的藥膏。
  • 洗澡後︰
    大約2-3日進行全身沖洗時,先把原有的藥膏抺走,並查看尿疹是否有改善,沖洗後應該把皮膚擦乾,避免潮濕,再重新厚敷一層新的藥膏。

損害同時也會加重皮膚對過敏原的敏感。所以患者在選擇藥物時,應在專家指導下用藥,減少藥物副作用帶來的危害。

總 結

老年人出現尿疹要及時治療。可以使用軟膏或者藥物來降低皮膚發炎和紅腫,減少疼痛和瘙癢。如果尿疹嚴重,應該立即就醫治療,避免感染和潰瘍。 除了處理尿疹外,老年人還需要注意日常護理。保持皮膚乾爽透氣,避免長時間坐躺不動。保持適度的運動,增加身體免疫力。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移民遺老】 如何守護留守長者身心健康?

隨著年輕一代移民熱潮的出現,造成大量「留守長者」面臨獨居困境。社區中的各種長者活動和義工服務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他們的孤獨,但子女的關心卻是任何外界資源都無法完全代替的。如何科學地規劃照顧方案,守護「留守長者」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移民通知期

作出移民決定後切忌隱暪,應盡早告知長者。一般建議給予半年以上的「通知期」,讓長者有足夠時間消化事實並與子女共同規劃後續的養老方案。切忌臨時告知,讓長者產生被拋棄的不安情緒。移民後子女要定時關心長者與其保持聯絡,有條件者可安排社工及親友定期上門探望長者,給予照顧。

制定照顧方案

隨著長者的年紀越來越大,可能會出現以下不同情況:意外跌倒、中風、或其他長期病,子女移民後,如何正確應對此種狀況?有條件者可考慮安排信任的醫護機構度身訂造照顧方案,利用即時通訊軟件向醫護機構跟進長者情況,必要時聘請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上門診症,提供舒緩治療,保障「留守長者」的身心健康。

制定照顧方案劃要綜合考量以下幾點︰

  1. 準備表明心願的文件,包括預設照顧方案、持久授權書、遺囑等;
  2. 向機構提供長者健康評估及報告;
  3. 「留守長者」的決策能力、接受照顧的意願、可動用的財務資源;
  4. 醫護機構、社工、其他家庭成員及親友的詳細分工。

總 結

移民潮再現,離別帶來的驟變無疑會給長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長期影響,子女在適應新環境及傷感之餘,要多留意長輩的精神狀態,適時提供心理支持和照顧,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傷口護理】為什麼需要專業傷口護士?

甚麼是專業傷口護士?

你知道有傷口護士這個專科嗎? 讓我們了解傷口護士這門專科如何幫助病患減少受傷口及壓瘡帶來長期痛苦。

傷口專科護理是幾乎所有醫療環境(包括急性、長期護理和家庭護理)急需的專業。與某些專業不同,傷口護士參予治療不同複雜性的多個患者群體,並且必須了解如何管理不同類型的傷口。傷口護理主要由傷口專科護士、註冊護士或保健員擔當,其中傷口專科護士指的是,經香港造瘻治療師學會HKETA (Hong Kong Enterostomal Therapists Association)和世界造瘻治療師協會WCET(World Council of Enterostomal Therapists)等機構接受傷造口臨床訓練、考試和認證的註冊護士。據了解,目前全港只有150-200名左右傷口專科護士。

傷口護理的專業能力?

  • 人口老齡化帶來增長的需求:
    護理人力的短缺導致對各類護理人員的需求持續增加,傷口護理專業也不例外。事實上,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傷口患病率的增加,傷口護士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與普通護士不同,傷口護士有著明確的專業方向,其專業能力對患者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
  • 多學科跨專業合作:
    專業傷口護士離不開醫療團隊的密切合作。首先,傷口護士在治療團隊中負責傷口管理和護理,這需要他們深入了解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在經過多年在骨科、外科和急診科的前線流轉中汲取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形成獨特的專業素養,從而增強對傷口癒合過程的理解。面對不同程度複雜病例,傷口護士能夠獨立完成傷口清創,使其在護理領域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有別於與其他護理人員。
  • 先進敷料及儀器配合:

    社康護理服務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CNS)即使有臨床需求,長期提供先進敷料(如抗菌敷料和含銀離子的抗菌敷料)也較為困難,因此CNS一般會選擇使用優碘(Povidone-iodine, PVP-I)類產品,如Betadine消毒液。針對污染和感染等高風險傷口,老友宅醫團隊會使用先進的傷口沖洗消毒液(如Prontosan® Wound Irrigation),這類產品能有效殺死抗藥性細菌(如MRSA),並去除妨礙癒合的頑固生物膜(Biofilm)。然而,這類材料在CNS中並不常見,而Collagen, Manuka Honey等高級專用敷料則更為稀少。另外,對於較深且複雜的傷口,老友宅醫的傷口護士會選擇使用先進的負壓傷口治療儀來加快癒合時間。而在社康護理服務中礙於資源有限,患者往往無法獲得這種高效舒適的治療體驗。

專業傷口護士同普通護士處理傷口分別

  • 專業性︰
    傷口護士有正式接受傷造口臨床訓練、考試及認證,這是一項水準保証。而一般護士並沒有這方面的專業訓練及考核,只適宜處理簡單傷口。
  • 經驗累積︰
    當然傷口護士因為長期在此專業工作,累積了豐富年資經驗,包括護理顧問護師、護理專家、病房經理、私立和公立醫院傷口護士等護理經驗。所以對各類傷口暸如指掌了如指掌,才能採用正確方式治療。
  • 專人持續跟進︰
    一般而言,社康護理服務CNS每次上門處傷口並不會固定一位護士跟進,視乎上級按時間更期分配。這樣一來,較難有連續統一手法及標準處理傷口,除了對癒合造成挑戰外,傷口患者及家人需要適應好幾位不同護士。
  • 資源和預算︰
    如上文一段文字(先進敷料及儀器配合)提到,一般的CNS近年都控制預算,不少由年資較淺的註冊護士擔任,幾乎不會有專業傷口護士處理。也因此沒辦法採用較好的敷料,更不用提專業儀器。
  • 風險和責任:
    根據美國醫療保健研究和質量機構(AHRQ)的數據,每年有超過17,000起與壓力性損傷有關的訴訟。這就是為什麼保持最新的教育和知識體係對傷口護士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專業傷口護士提供了他們需要的傷口護理信息和知識,保持與不斷發展的護理標准保持同步、強化皮膚和傷口管理知識、並保持臨床實踐中規避法律風險的能力。
  • 心理承受能力︰
    嚴重傷口處理是一項令人不悅的工作,患有各種疾病的患者依靠傷口護士來管理他們的治療並保護他們免受感染。傷口護理專業涉及燒傷治療、足部護理和創傷性傷口,其中可能包括惡臭、滲出或嚴重感染等,並不是一般護士能承受的。

總 結

在家醫療和護老的所有護理角色都有很高的需求,傷口護理專業也不例外。採用團隊專人跟進支援可以得到更好更全面護理,老友宅醫團隊備有醫生、傷口護士、提供化驗、處方藥物等,幾乎每日都會向病人家屬報告,透過客觀數解析讓家屬掌握詳細進度,有效幫助病患減少傷口及壓瘡帶來長期痛苦,令客人更加安心。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居家安老】居家照護的關鍵及服務提供者的任務

香港日趨人口老化,不少長者都希望居家安老,在家中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在自然老化的過程中,大致可分為6個階段,包括:老化、住院、重病、失智症、衰老和臨終,但有時可能因為某些因素,導致長者身心功能突然退化,迅速進入無法自理的狀態。其實只要照顧者及服務機構能掌握關鍵,就可以在維持長者尊嚴及自主性下,幫助他們恢復狀態,重新回歸自然老化的進程,從而安穩地離開人世,而也應是照顧者及服務提供者的最大任務。

階段1︰老化

當人因為老化,生活通常變得單調,年長者總是把自己關在家裏。這時要留意老人是否慢慢步向無法自理的狀態、生活空間是否變得愈來愈狹窄。

關鍵:
別讓生活空間變狹窄

照顧者及服務機構應找出長者樂於外出的地方,擴展他們的生活空間,這也可增加照顧者與長者之間的關係。如果長者不喜歡出門,可嘗試讓他們的親戚朋友或鄰近的活動中心,邀請其外出。若長者某程度上變得虛弱,就應及早接受「照顧需求評估」,讓宅醫專員評估個案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理和心理狀況、居住環境、照顧者照顧能力等,從而擬定出照護計劃,讓各照顧專員及專業人士跟從,共同協助長者回歸日常生活。

階段2:住院

年長者骨折或生病後,有時需要入院治療。長者住院後,要留意他們的身心功能有沒有急劇下降,因為過度休息會導致肌力、心臟機能衰退等的「廢用症候群」症狀,而長期住院臥床,也有可能產生壓瘡,加上醫院環境陌生,長者不能隨便行動,或會產生恐懼及焦慮的情緒。

關鍵︰
住院時間一定要短

注意長輩的慢性病是否惡化,並小心別讓長輩跌倒骨折。若必須留院,盡量縮短住院時間,並鼓勵長者住院期間端正坐好,不要駝背,減少廢用症候群的影響。長者住院期間,家屬可商討出院後的居家照顧工作分配,或向醫療機構提出照顧長者的需求,聘請宅醫專員,讓他們為長者制定從住院後遺症逐步回復正常生活的照顧方案。

階段3:重病

重病包括中風或末期癌症等,重病患者在漫長而辛苦的治療中,往往面對很多問題,包括由疾病引起的症狀、治療時的副作用或心理問題等,容易令他們對生活喪失希望。

關鍵︰
找回生活意義,活出自己的人生

長者經歷重病後,部分身體機能可能受損,照顧者應摒棄患者能完全恢復原本生活的冀望,陪伴他們一同接納身體上的改變、體驗新生活,讓患者明白即使身體不便,生活仍有意義。家屬亦可因應患者情況,請醫療機構提供紓緩治療或中風復健的服務,減少患者身體上的痛苦,可請職業治療師給予改善患者居住環境的意見。另外,為了讓患者重建生活,宅醫專員會幫助患者自立,即使患者無法自理,亦會教導患者補足方法,讓他們活出自己的人生。

階段4:認知障礙

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病變,永久失智是因為腦部器質性病變及萎縮所造成,部分症狀是來自於便祕、脫水、環境改變等生活因素。失智症的症狀可以粗分為核心症狀和周邊症狀兩大類,了解更多認知障礙症。

關鍵︰
留意老人生活中變化並找出病因 

要照顧失智症老人,需要花費相當的精神、體力和時間,如果不瞭解正確的照顧方法,家屬可能會非常辛苦。照顧老人的關鍵在於給予足夠耐性,避免令其產生排斥感。另外,由於失智者不太擅長表達身體上的不適及對環境的不滿,需要細心留意他們情緒,是否身體不適,切勿用藥物或監禁來壓制他們。

階段5:衰老

衰老是人體自然的生理過程,大多數人在60歲左右都會出現衰老的表現,如肌肉減少、免疫功能下降、消化功能衰退或五感感受減弱等表現。

關鍵︰
避免整天臥床

長者步入高齡,即使變得虛弱,也盡量別把他當病人看待。照顧者應讓他們有事做,直到做不動為止,維持他們的日常生活,避免整天臥床。在香港,肺炎屬第二死亡主因,照顧者應避免長者感染肺炎或因為吞嚥能力衰退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如有需要,可因應長者體質選擇合適的營養補充品。另外,年長者肌肉量減少,體內無法儲存足夠水分,導致尿量增多,要提醒長者補充水分,預防脫水。

階段6:臨終

死亡無可避免,如何令老人家走得安詳,是一門學問。

關鍵︰
平靜地走完最後一程

生命最後一段路,比起待在醫院冰冷冷的病床上,掛着數不清的醫療器材,不少長者更希望能在親人的陪伴下回家離世。有關在家離世的資訊,可詳閱:

13個關於在家離世的常見問題

其實只要條件齊全,家也能作為壽終正寢的地方,最重要是尊重長者意向,讓他們平靜地離開。

總結

居家安老能讓長者維持原本的生活,也可讓他們感受到家人的關愛,但更重要的是能夠讓長者有尊嚴及自主性地活到終老。照顧者及服務提供者應時刻提醒自己以此為已任,即使長者年紀老邁,也要協助他們活出自己的人生,令其在家安老。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傷口護理】認識及處理3大傷口種類:急性傷口、慢性傷口及感染性傷口

身體上出現細小的傷口,你是否會輕易忽視?倘若傷口處理不慎,可能會受細菌感染,輕則造成永久性疤痕,重則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
我們一起來認識3大傷口種類,學習正確傷口處理方法,幫助傷口盡快癒合!

急性傷口是甚麼?

急性傷口指皮膚組織受外來傷害造成損傷。常見急性傷口包括:

1. 擦傷

由摩擦表皮造成損傷的傷口,出血量不多,但傷口多存在污染物。

2. 裂傷

皮膚受壓形成表皮不規則的傷口,出血不多。

3. 刺傷

尖銳器具(如釘、針等)或快速物體(像弓箭、子彈般)造成傷口小但深入真皮的創傷。

4. 燒傷

根據「燒傷深度」與「燒燙傷總表面積」的程度,傷口的顏色與表徵都各有不同。

5. 槍傷

出現一個或多個傷口。若槍彈射進體內、體內組織、器官或脊髓都會受損。

6. 手術傷口

因外科手術而形成,傷口縫合後可能有爆裂情况,周圍皮膚多有炎症發生。

7. 瘀傷

皮膚表面沒有破損,但皮膚組織內層出血,導致外層出現瘀傷顏色變成紫深紅色或藍色,有觸痛、腫脹及硬塊。

急性傷口如何處理?

急性傷口出現時應保持鎮定,評估傷口位置、嚴重性及出血情況,再作出相應處理。如果出血傷口沒有異物,可以用「直接壓法」,往傷口直接施加壓力,維持約5-15分鐘,制止傷口出血,然後清潔及包紮傷口,避免傷口受細菌感染,但注意切勿包紮太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若不能止血或有異物藏於傷口深處,應立即到急症室求醫。

如果是燒傷或燙傷的傷口,應用清水沖洗至少10分鐘,降低皮膚温度,以免熱力擴散至皮膚深層,然後用消毒無黏性敷料包紮傷口。若情況嚴重,應送院冶療。

慢性傷口是甚麼?

慢性傷口指在四星期內無法癒合的傷口。常見慢性傷口包括:

慢性傷口如何處理?

慢性傷口可以用無菌技術定時清潔,再用無菌(防敏感)敷料來包紮,這既可防止傷口感染,也可加快傷口癒合。因為傷口不盡相同,建議患者按傷口護士的指示及傷口狀況,選擇適合的敷料。

1. 缺血性傷口

因氧氣不足而導致傷口不能收緊和表皮不能再生的傷口。

2.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其傷口患者5年存活率比癌症的5年存活率還要低!糖尿病患者要告別「爛腳」進入專題文章了解詳情

3. 下肢潰瘍

下肢血液循環有問題的人會發展成下肢潰瘍。這些潰瘍可能長期不能癒合或癒合後仍反復發作,嚴重甚至會「癌變」,令患者最終需要截肢。

4. 癌腫

原發性癌症或轉移性癌細胞滲透增生穿透表皮細胞形成傷口。

5. 腫瘤潰瘍

傷口的面積和深度會愈來愈大,而傷口會有不規則型態或出現結節,常伴隨出血、疼痛或散發大量惡臭等徵狀。

6. 壓瘡

壓瘡(又名褥瘡)是不少長期臥床或久坐長者面對的健康問題,若然處理不慎,會導致發炎,甚至威脅性命。

避免壓瘡可進入專題文章了解詳情

感染性傷口是甚麼?

當傷口受感染時,傷口會有痛楚、發熱、紅腫、滲液、含膿、腐爛、發出異味、出血等徵象, 患者也有可能發燒、感到噁心、頭痛、震顫、食慾不振、身體不適、呼吸和脈膊加速等。

感染性傷口如何處理?

若傷口出現以上情況或長期未能癒合,應盡快就醫。

傷口癒合過程

傷口癒合過程可分為三大階段,分別是發炎期、增生期及重整期。

1. 發炎期

受傷後3-7日,人體免疫系統為抵抗外來細菌及微生物,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的發炎徵狀。傷口時間愈長,愈容易變成慢性傷口及留下疤痕。

2. 增生期

受傷後4-5天,肉芽組織增生,傷口逐漸長出新的微血管,帶來更多的膠原組織填補傷口,令傷口開始縮小。這過程約需10天-2星期。

3. 重製期

傷口癒合後,多餘的微血管會退化和萎縮,傷口肉芽組織顏色從鮮紅逐漸變成與周圍皮膚類似顏色;膠原組織重組,因受傷而不規則排列的膠原蛋白,被新合成且排列整齊的膠原蛋白纖維取代,疤痕變得平且淡;如果受到干擾,使膠原排列不整齊,就容易產生難看的疤痕。重塑期持續2星期至6個月,但傷口要完全癒合則需2年。

影響傷口癒合因素

傷口癒合時間長短受外在和內在因素影響。

外在因素

傷口長期受壓、受細菌感染、重複受損或受不當處理等,都會減慢傷口癒合的速度。

內在因素

年老、疾病如糖尿病、長期使用藥物、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等,都會使免疫力下降,讓傷口容易受感染,影響癒合。

傷口護理6大原則

適當護理傷口,能減少疤痕發生的機會。

1. 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避免傷口受到不必要的損傷,如磨擦、受壓或敷料敏感等。

2. 保持傷口清潔

洗傷口及換敷料時須需確保所用物料經過消毒殺菌程序。

3. 包紮時要小心

使用膠布或繃帶包紮時,不宜過緊,避免壓着傷口。如患者行動不便,便需按時協助轉換位置,以免阻礙血流供應。

4. 傷口須保持乾淨

傷口須保持乾淨及無菌的狀態,若傷口碰到水,或傷口滲液多時,應立即換藥更換紗布。

5. 選擇適當敷料

以保濕、透氣、防水的敷料,協助留存適量滲液於傷口上,維持合適濕潤環境,能加快細胞修復,減少疤痕形成機會。

6. 確保足夠營養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營養,並做足夠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總結

認識不同傷口種類及正確傷口處理方法十分重要,如果不清楚如何護理傷口,可考慮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讓傷口盡快癒合,免受細菌感染或留疤痕。

宅醫學堂 >> 常識篇

【在家離世】在家離世是否變為凶宅?

在醫療未發達,制度未完善的舊時代,大多數臨終者都是在家人好友的圍繞下,躺在自己熟悉的床上,在自家的環境中,慢慢嚥下最後一口氣,在家善終。現香港每年大約四萬多人離世,九成人都是在醫院離世。正所謂「龍床不及狗竇」,香港也有不乏希望在家去世的臨終者,「賽馬會安寧頌」的調查顯示,約有25%受訪者有此意。究竟香港難以實現在家離世的癥結是什麼?

錯誤觀念

現今香港人普遍認為「在家離世」不吉利,死亡已變得制度化、非人性化,忽略了病人權益及意願。大部份人彌留之際都是躺在醫院冰冷的床上,在個別家人及陌生的醫護人員陪伴下,走完最後一程。

民間有句俗語叫「五福臨門」,當中的「壽」和「考終命」都跟壽命有關,長壽是古人認為最大的福氣,而「考終命」即善終。其實好死(a good death)這個詞不但中國文化中有,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 在家離世,在家人親友陪伴下安詳地死去應該算是「好死」,亦是「福氣」的體現。

居住單位會變成凶宅?

很多人擔心病人在家中過身,居住單位會變成凶宅。其實凶宅主要針對死於非命,即是他殺或自殺的個案。大部分在家去世的個案都是八九十歲以上的長者,能夠在家中自然死亡,對中國人來說是好事,不是構成凶宅的因素。舊時人都是在家去世的,並在家中正室停屍,所以有「壽終正寢」一說;喪禮則在家旁搭建的喪棚內舉行。東南亞傳統的有錢華人現在仍保持這樣的身後事習俗。

回望歷史,「在家離世」是絕對可以的。香港自開埠以來,就一直容許在家離世,我們甚至可以說「在家離世」曾經是社會較為普遍的常態。記得在五六十年代的粵語長片中,也有看過醫生到病人家中證實死亡的情節。曾有一套影片講及主人翁早已購備棺木置於家中,好在死後可以在家入棺。故「在家離世」應該不是一件很遙遠的事。但近年來,這已並非港人的一項常見選擇。

在家離世會影響樓價嗎?

地產代理監管局規定,代理若明知單位內曾有不自然死亡,有責任告訴買方;如果蓄意隱瞞,單位又完成買賣手續,買方可以投訴。若合約內清楚列明單位不是凶宅,但成交後才發現,買方有權委託律師要求取消買賣合約。

凶宅價格究竟跌價多少,坊間眾說紛紜。一般而言,只會跌價10%至15%。若是轟動一時的命案,地產代理公司也不會接手,會建議交由專責的公司公開拍賣,價格視乎情況,以往曾有例子,拍賣價只及同區市價的30%。

不過,再三強調,晚期病人在家離世,對離世者與家屬是一種福氣,應屬安詳離世,並不納入凶宅的範圍,因此地產經紀不會也不需要瞭解到該住宅情況,從而將其納入凶宅。

在香港是否可選擇在家壽終?

能夠安然在家中離世,在香港少之又少。醫療界估計,香港每年在家臨終比率大約3%,對比台灣的 40%、新加坡的27%,數字不盡如人意〔見表〕,亦反映出香港生死教育的不足。

資料來源:轉載自https://monthly.hkej.com/monthly/article/id/1673053

住院期間,日日都需要經歷儀器響個不停,醫生為瀕危的鄰床病友急救這類怵目驚心的埸面。如何令病人在臨終的日子過得安然?當病人患有「無可逆轉」病情時,其實醫生會循序漸進地與病人及家屬溝通治療方案,不會讓他們抱有虛假期望。

在家善終也是另一個選擇,這在英國、台灣和新加坡等地比較平常。調查顯示,有三成市民希望在家去世,而不作此選擇的,主要是怕麻煩家人,也有人怕住宅被視為凶宅,影響樓價。台灣人有落葉歸根的意識,很多人希望在家離世,掌握自己的生命權;新加坡組屋的地面層更會充當靈堂,供住客為家人舉殯。看來只有香港人特別迴避死亡,想要改善這種觀念便需要加強生死教育。

選擇在家離世病人和家屬要學習訂立臨終照顧計劃,避免日後承受更多痛苦。

資料來源:轉載自《中大通訊》第期 照片鳴謝:香港中文大學資訊處

病人在家離世,家屬是否要立即報警?

不少人更會對「在家離世」作出否定,認為這已是不再合法了。他們誤以為病人一旦在家死去,家人便必須報警處理,而死者遺體亦會遭解剖,不得全屍。其實這些都屬謬誤。就香港法例,註冊醫生在病人離世前十四日內見過病人,並在離世後廿四小時內上門證實不屬於「非自然死亡」,註冊醫生即可在死者家中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再由死者家屬持證前往死亡登記處辦理死亡登記,繼而安排殯儀服務移動遺體。

根據香港法例,任何人死亡之後,遺體必須於四十八小時內移送到一個合法存放的地方,即任何的殮房、殯儀館。所以在病人未過身之前,建議家人預先向殯儀公司查詢有關身後事安排,做足準備。

在家離世後大體如何離開住宅?是否有尊嚴?

殯儀服務不會安排黑車及停屍車,只有普通客貨車,大體包裹像一般病人推輪椅下樓上車, 左鄰右舍並不知情, 保障死者及家屬的私隱及尊嚴。

2016年香港大學、中文大學、醫學組織聯會分別做了社區調查研究,結果不約而同地找到30%受訪香港人希望「在家離世」,但是實際個案數字顯示,能夠真正得到這個選擇的港人少之又少。因此,「在家離世」對很多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得。「在家離世」於西方社會頗為普遍,醫院鼓勵病人在最後日子回家度過,調查顯示在家離世已佔總死亡個案15%。而在華人社會如台灣及新加坡,亦有不少原本住在醫院的病人,在去世前選擇回家。

總 結

離世可選擇在家善終,這並不會令住所變為凶宅。在家人親友陪伴下安詳地死去,是「好死」,即是「福氣」。只有註冊醫生可以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如果有專業的醫護團隊幫忙就輕鬆多了,「老友宅醫」提供在家善終服務包括跟家人聯絡及上門評估病人情況、照顧者角色、家庭環境、遺體運送路線等。離世當日「老友宅醫」醫生使用心電圖機等儀器確認病人離世後, 即可填寫相關文件,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隨後安排殯葬公司跟進後續事宜。

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