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中風復康】 照顧者關鍵要點之中風類型及影響

中風復康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在家中進行中風復康,照顧者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及責任重大。《中風復康照顧者關鍵要點系列》將了解各類關鍵要點,本期了解中風類型及影響,幫助照顧者更好地支持患者。

了解中風的類型及原因

1. 缺血性中風
(Ischemic Stroke)

由於腦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腦部,約佔中風病例的80%。

原因:

  • 血栓性中風:腦血管內形成血栓,阻塞血流。
  • 栓塞性中風:其他部位的血栓(如心臟)脫落,隨血液流到腦部阻塞血管。
  • 常見風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心房顫動等。

2. 出血性中風
(Hemorrhagic Stroke)

腦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滲入腦組織或周圍空間,約佔中風病例的20%。

原因:

  • 腦內出血:腦內血管破裂,血液直接進入腦組織。
  • 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部與頭骨之間的空間。
  • 常見風險因素:高血壓、動脈瘤、腦血管畸形、頭部創傷等。

3.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俗稱小中風)

腦部暫時性缺血,症狀與中風相似,但通常在24小時內完全恢復。TIA是中風的前兆,需立即就醫以預防正式中風。

了解中風的影響

中風的影響取決於受損的腦區範圍和嚴重程度,常見影響包括:

身體功能障礙

  • 運動功能:
    半身癱瘓(偏癱)、肌肉無力、協調能力下降。
  • 吞嚥困難:
    可能導致進食困難,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
  • 平衡與行走:
    步態不穩,增加跌倒風險。

語言與溝通障礙

  • 失語症:
    理解或表達語言的能力受損。
  • 構音障礙:
    發音不清,影響說話清晰度。

認知功能受損

  • 記憶力下降:
    短期或長期記憶受影響。
  • 注意力不集中:
    難以專注於任務。
  • 執行功能障礙:
    計劃、組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

情緒與心理影響

  • 抑鬱與焦慮:
    中風後常見情緒問題,影響生活質量。
  • 情緒失控:
    可能出現情緒波動或無法控制的情緒反應。
     

感官功能受損

  • 視覺障礙:
    視野缺損或複視。
  • 感覺異常:
    觸覺、痛覺或溫度感覺減弱或異常。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 中風患者可能無法獨立完成日常活動,如穿衣、洗澡、進食等,需要他人協助。 

中風的長期影響

1. 身體殘疾:

部分患者可能留下永久性的功能障礙,需要長期復康或輔助工具。

2. 心理社會影響:

中風可能影響患者的自信心、社交能力和職業生涯。

3. 經濟負擔:

中風的治療和長期照護可能對家庭造成經濟壓力。

4. 再次中風風險:

中風患者有較高的復發風險,需嚴格控制危險因素。

中風照護三大關鍵:日常實務指南

1. 復健融入生活

  • 被動運動:
    每日協助患者活動關節3次,每次10分鐘,預防肌肉萎縮。  
  • 主動參與:
    鼓勵患者用健側手帶動患側完成穿衣、擦桌等簡單任務。  
  • 環境改造:
    在常用動線加裝扶手,浴室鋪防滑墊,降低跌倒風險。  

2. 飲食管理

  • 吞嚥困難者:
    採用增稠劑調整食物質地,進食時保持上身直立、下巴內收。  
  • 中醫食療:
    依體質搭配活血化瘀食材(如黑木耳、山楂),避免過補引發痰濕。  
  • 水分控制:
    出血性中風患者需限鹽(每日<5克),缺血性患者則需控制油脂攝取。  

3. 心理支持

  • 正向溝通:
    用「手抬高一點會更好」替代「你怎麼總是做不好」。  
  • 情緒日誌:
    記錄患者情緒波動時段,找出觸發因素並提前預防。  
  • 社會連結:
    安排親友探訪或視訊通話,維持患者社交互動。

可持續的照護模式

中風復康需結合「醫學復健」、「居家調養」與「心理重建」三大支柱:  

  • 設定階段目標:將大目標拆解為週/月計劃(如:2週內能坐穩5分鐘)  
  • 善用科技輔助:使用照顧者APP記錄進度,靈活調整復康計劃  
  • 建立支持網絡:加入照護者團體,分享經驗並獲取最新資源  

總 結

中風者的復康之路是長期的,關鍵要點要牢記:按時協助康復訓練,關注飲食營養均衡,給予心理支持鼓勵。同時,照顧者也需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留30%精力給自己,才能給予患者100%的照護。」定期安排喘息服務,維持自身身心平衡,方能與患者共同走穩復康長路。

Comments are closed.
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