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分享-Mill MILK採訪「在家離世」需真實個案
Dying at Home
在家離世
【紓緩治療】在家離世真實個案分享 - Mill MILK採訪
以下真實個案由Mill MILK採訪,了解選擇「在家離世」晚期病人的家屬的疑問、觀點、感受。
記錄逝者在家離世最後一程 醫生及醫護團隊上門作紓緩治療及在家離世服務 殯葬禮儀師上門護理先人身體 由抹身按摩到送上靈車另為亡者化妝:因見盡遺憾,所以想幫人好好道別
殯葬禮儀師:
我知道在醫院離世,身旁的人都不認識,有些病人咳嗽,有些痛苦地呻吟,病人因為不舒服才入院,但在醫院沒有辦法好好休息,睡眠質量很差,當即將面對死亡來臨時,因為見不到親友,內心是慌張不安的。不同於選擇「在家離世」患者是在親友陪同下,平靜安詳的離開。
殯葬禮儀師:
我希望愈快愈好,一般情況下是在24小時內,因為患者家人也希望遺體是最佳狀況保存逝者身體。
殯葬禮儀師:
一般人對「在家離世」印象多數來新聞,例如伴屍多日,將遺體送往剖驗及必須報警處理。其實在香港「在家離世」可以很順暢及依合法程序跟進,註冊醫生在病人離世前十四日內見過病人,屆時在死者家中可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毋需報警後再送去冷藏室或遺體放置地區,也毋需驚動法醫,「在家離世」是有整套的流程。
家人子女:
媽媽癌症比較複雜,當確診時已經是第四期,媽媽明確表達不想受化療,我們尊重她選擇,但看到她情況開始惡化時,我們接觸到在家「紓緩治療」及「在家離世」,我們從媽媽角度去考慮,如何盡量舒服一些及平安渡度過最後時間。
殯葬禮儀師:
有專業的「在家離世」醫療團隊負責患者最後期間的「紓緩治療」,殯葬禮儀師是安排後事,患者離世時表情是安詳的,醫療團隊的醫生在確認患者離世後簽發相關文件包括死因醫學證明書,我們(殯葬禮儀師)工作是處理遺體護理,活動遺體的關節讓他/她順利坐上輪椅。
家人兒子:
我一開始比較抗拒,因為我同女友都在醫院工作,醫院目標是救人,醫院救人設備更完善,所以我時常反省媽媽「在家離世」決定是否正確,我們擔心家中設備不足,但當我們親自照顧她時,覺得應該從媽媽角度考慮。
家人女兒:
我們問過「老友宅醫」醫生該在甚麼情況下需要去急診室,他有分析不同情況,但他提醒到,媽媽入到急症室也是不舒服的,只是我們家人看不到。我們子女考慮到如何令媽媽舒服一點,媽媽性格膽小,所以在熟悉的地方逗留她會最舒服,留在家中,很多人來探訪她,精神好點就聊聊天,看出來她很開心,睡覺也很安心,睡醒叫人也有回應,這些都是醫院沒有辦法做到的。
家人子女: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每件事都耐心討論,包括租用製氧機,需不需要去醫院等問題,任何決定沒有對或錯,我們在整個過程面對很多困難,包括媽媽去不了小便引起瀕死徵兆,幸好醫療團隊安排插尿喉。有任何問題WAHTSAPP小組都有專業人士回覆我們,協助我們解決問題包括租用儀器或止痛藥物等等,醫生每2周親自或視頻為媽媽診療。
家人子女:
照顧是最困難的,最好有兩至三個照顧者,除了類似常規的照顧工作,比如換片扶身吃飯等,最重要是媽媽想有人陪她聊天,陪伴她。最後我們也請了看護,除了照顧她,在她累了或睡覺時,看護也坐在她身邊留意她的不適,睡醒時陪她聊天。
看護:
我本身是做護理的,10年前第一次接觸臨終病人,病人雖然想在家離世,但當時概念是一定需要在醫院離世。疫情三年我看到很多病人離世前都沒有家人可以陪伴,沒有尊嚴下離世。這次我接下「在家離開」個案,完了我十年前個案的遺憾。「在家離世」最重要的是家人有質素的陪伴。
家人子女:
我們通過照顧她陪伴她令我們可以在她最後日子為她做一些事,大半年過程中她很開心,也沒有感覺太痛苦或身體太疼痛,走時也完成所有心願,走的很安詳,最後我們一家人也有足夠時間同她告別及進行宗教儀式。平日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同媽媽聊天﹐最後一個月,雖然照顧她很辛苦,但回望是非常值得的,同她有更多聊天及相處快樂時光。
殯葬禮儀師:
下一步是等仵工來到會推輪椅來,遺體坐上輪椅後帶上帽子眼鏡推到樓下,用黑色的七人房車送往殯儀館及安排其後的葬禮的等事項。
原文:
記錄逝者在家離世最後一程 殯葬禮儀師上門護理先人身體 由抹身按摩到送上靈車 另為亡者化妝:因見盡遺憾,所以想幫人好好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