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宅醫學堂 >> 醫學篇

【紓緩治療 Palliative care、安辭在家 Die at home】是許多老年人所期望的

「紓緩治療、安辭在家」一直是許多老人家所期望的,加上新冠疫情亦改變了部分民眾的就醫習慣,加劇了老年人對留院治療的抗拒。這種心理背後有著多重原因。

許多老人家擔憂自己會在醫院獨自離世,因此拒絕入院。他們更希望能與家人一起,在家中度過最後的時光。然而,這一願望卻難以實現。

例如,有一位婆婆不慎跌倒入院數月,由於疫情期間醫院嚴格限制探訪,令其誤會遭到家人遺棄,每天哀聲涕淚,導致心情鬱悶、精神不振、影響病情康復。入院前她尚能與家人正常溝通,但出院後卻已失去言語交流能力,對外界失去反應。甚至有一些養老院的老人家刻意自我傷害,希望能夠被送到醫院,與家人相見,卻往往事與願違。這些例子都表明了老年人對於孤獨離世的擔憂,然而這種擔憂在現實中很難得到有效緩解。

事實上大多數老年人對死亡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接納,除了患有認知障礙(Dementia)或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的個案外,他們並不像想象中那樣畏懼死亡。我們接觸過的很多老年人,都表現出勇敢面對生命最後階段的態度。一些患者即使承受著病痛,仍然拒絕入院治療,只希望能夠在家臨終。

就像一位離島個案的伯伯,選擇接受「紓緩治療、安辭在家」,最終能夠在兒孫的陪伴下寧靜離世,劃下人生的完滿句點。其實在親人的陪伴下在家中離世,無疑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

 

「老友宅醫」計劃的核心理念,就是讓晚期患者(Terminal paitient)能夠在家中接受紓緩治療(Hospital at home),減輕身體痛楚,讓他們能夠以身心平靜、有尊嚴的方式離開人世。團隊最大的動力和支持亦來自於能夠實現家屬與患者的心願。我們期盼未來能為更多人提供這樣溫暖的臨終服務,使老人家不必孤獨離世,而是在親友陪伴下安詳地結束人生。

為什麼「在家離世」那麼難?

早在2016年,本地醫學組織聯會和兩所大學分別進行了社區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約30%的香港受訪者希望在家中度過最後時光,但實際能夠實現的人卻非常有限。

主要原因包括:

 

  1. 部分患者擔心給家人帶來麻煩,更擔心無法體面安葬;

  2. 一旦患者出現痛苦或呼吸困難的症狀,家人通常會立即叫救護車送院,而非讓患者在家中安然離世;

  3. 居家離世需要報警處理,必要時有機會需要強制解剖以確定死因,讓家人難以接受;

  4. 居所被定義為「凶宅」的錯誤觀念;

  5. 能夠上門為患者診症的醫生數量十分有限,大多數患者只能前往診所尋求醫生診症,或者召喚救護車送醫。

「老友宅醫」如何實現「在家離世」

 

  1. 預先設置醫療指示(Advance Directive);

  2. 失去認知能力的患者在持有相關醫療記錄的前提下,亦可選擇「在家離世」;

  3. 患者去世前14天內,註冊醫生確認患者的狀況及可能隨時離世的可能性後,簽發死因證明書(Certificate of the cause of death),豁免向死因裁判官提交報告,避免強制解剖;

  4. 家屬與「老友宅醫」團隊通過WhatsApp等即時通訊工具保持聯繫,如有異常可立即請醫生上門診症或進行視像診症。

「在家離世」後需要做些什麼?

  1. 取得死因證明書:只有註冊醫生有權確認患者已經死亡並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
  2. 登記死亡:前往生死註冊署(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領取死亡登記證,即死亡證(Death Certificate)
  3. 遺體處理:根據相關法規要求,在死亡後的48小時內必須將屍體儲存於合法的停屍地點。家屬在辦理死亡證的同時,應立即聯繫殯儀公司以獲得服務。死亡證簽發後,殯儀公司便可將逝者遺體從家中運送至殯儀館。

總 結

有「老友宅醫」醫療團隊的幫助,情況會更加簡單輕鬆。我們提供在家善終服務,其中包括與家人聯繫、醫生上門評估患者情況、調查照護者的角色和家庭環境,制定「紓緩治療」方案、安排家居到診及規劃遺體運送路線等。在患者離世當日,「老友宅醫」醫生會使用心電圖機進行評估,確認患者已經離世,填寫相關文件並簽署「死因醫學證明書」,更可代轉介殯葬公司服務,讓家屬可專心送別患者。

Comments are closed.
免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