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友宅醫」團隊免費諮詢

宅醫學堂 >> 中醫篇

【中風復健】淺談中風與中風後遺症

由劉素心註冊中醫師 撰寫

劉素心

註冊中醫師
編號008252
廣州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學士

心腦血管疾病屬香港常見疾病之一,每年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關注日」,希望世界各地人民能對中風有更多關注。本文一共分成3部份:第一部份主要簡述中、西醫對於中風(Stroke)的理解。第二部份將介紹臨床常見的中風後遺症。第三部份將會闡述中醫針對「中風後遺症」常用的治療方法。

「中風」在西醫角度中屬於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之一,主要表現為腦部血管出現阻塞或破裂繼而引致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受影響的神經細胞因未獲得充足養份而壞死,再產生各種神經受損症狀。

中醫治療中風

中醫學說「中風」

「中風」主要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及「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臨床上兩者亦可同時並見。「缺血性中風」可由於腦部血管變窄或有栓子阻塞腦血管而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出血性中風」是腦內血管破裂,常見原因為血壓過高、血管彈性較差所致。而近年來學界亦對腦小血管病變(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有所關注,因其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往往需依賴影像學(如:MRI)檢查才知悉病情。CSVD除了增加中風機會外,近年研究更指出有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而中醫學說中,「中風」一病名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的醫書 —《金匱要略》,當中明確區分「中風」一病有「中經絡」與「中臟腑」之別。

第一個區別:患者神志是否清醒(原文:邪入於腑,即不識人)。

第二個區別:按患者發病時的症狀以便推斷其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後。(原文: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常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從病機而言,「本虛」及「標實」必然存在。「本虛」以「氣虛、陰虛」為主,「標實」以「風、火、痰、瘀」為主。

總括而言,「中風」是一個突然發作的急、重病,除了日常提及的「談、笑、用、兵」症狀外,要進行「中風」診斷時亦需要影像學(如:CT及CTA)檢查,再按情況決定不同的治療方案。而中醫的界入主要應用於中風後的復康治療及訓練,以下將會介紹常見中風後遺症的種類及治療方法。

中醫角度言「中風後遺症」

「中風」是一個突然發作的急、重腦病,後遺症的症狀往往與受損的腦部位有關。最常見的包括半不身不遂、言語不清、肌肉痿軟無力等,這些情況大多考慮與大腦受損有關。但除此以外,臨床上亦有部份病人出現小腦或者腦幹受損症狀,例如:頭暈、肢體協調困難、走路時不平衡、咀嚼及吞嚥功能受限等6。「中風後遺症」症狀於臨床上可表現得五花百門,因此其症狀表現與當時「中風」發病部位最為密切。

中醫角度言,「中風後遺症」是屬於「中風病」的緩解期,以「虛實夾雜,邪實未清、正氣已虛」為表現。臨床上以痰瘀互結表現為多,同時伴見不同臟腑的虛損。按個人經驗而言,主要治法當以化痰、活血化瘀為主,審其虛實,判斷攻補比例。較常用的中藥湯方,包括:二陳湯、陳夏六君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鉤藤飲等。再結合不同類型的活血化瘀藥物,如:益母草、地龍、桃仁、紅花等。另外由於頭部居人體最高處,「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間中亦會於處方上加入清利頭目、醒神開竅之藥物,比如:蔓荊子、石菖蒲、遠志等。此外,承如上文所言,大部份患者都出現半身不遂或肢體無力、麻痺等症狀,針灸治療能起到疏通經脈作用,促進康復。常用針法有:傳統辨證取穴、靳三針、頭皮針等。因人體的頭皮有不同的反射區域,比如:運動區、言語區、感覺區等,故本人於臨床上亦較常用頭皮針治療,再結合病位選取阿是穴或肢體痙攣較明顯的位置施針治療。

總 結

總之,「中風及中風後遺症」病情複雜,可牽涉的病位非常廣泛。除了中醫的湯藥及針灸治療外,亦需要有不同類型的功能鍛鍊和復康訓練。這類型的訓練必須先經專業人士評估,以免在訓練過程中因能力差異而弄巧反拙。 另外,由於中風患者多是急性發作,心理健康狀態亦同樣需要關注。任何治療及復健的最終目標是希望患者可以早日恢復獨立、自理能力,回復社交生活。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宜多加鼓勵,培養患者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

Comments are closed.
免費諮詢